1 2 3 4 5

帮助孩子踏上自律之路—管教中的自由与纪律

孩子学骑脚踏车时,成人的协助大致分为几个阶段:刚开始时,你答应孩子不会放手,让他安心地尝试;在孩子开始抓到诀窍时,你会悄悄的放开一、二秒,但是紧随身边;随着孩子技巧的熟练,你会放开更长的时间,但仍紧随在身边;渐渐地,你允许孩子在你的视线范围内自己骑;随着你对他的信任,孩子渐渐地扩大被允许的“安全范围”,最后孩子不需要你的叮咛或限制,已经可以自己面对状况了。管教孩子也如同这般。。。。。。

生活在社会人群中,你能拥有多少自由?

常常,我们努力的捍卫自己的自由,却谴责别人滥用自由;我们总认为自己能理智地约束行为,却总觉得别人不够自律。

常常,我们希望老师多给孩子一些自由,让孩子快乐的学习与发展;但是当孩子在我们的责任范围内时,又处处限制他,以便掌控他。

比如,当你要带着孩子拜访长辈,孩子执意要穿拖鞋出门时,你会尊重他的选择吗?这是自由,或是纪律?事实上,孩子的这个决定并不至于对任何人造成实质的伤害,而所谓的“礼貌”,只是成人自订的标准限制,不是吗?

父母与孩子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老板与员工之间,无时无刻不在做自由与纪律的拉锯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很难与对方的标准达到成完全一致。所以,什么情况下你会给孩子自由?你坚持的纪律是什么?自由与纪律的限度是什么?权威与民主的平衡点是什么?这实在是现代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需要时时反省、检讨的课题。

(一) 强调自由的学校教育

现在的幼教趋势都强调让孩子“自由选择活动”,如蒙特梭利教育的“自由工作”;发现学习法的“自由选区”;方案教学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所重视的“自主学习”。这些教学法的教育哲学,都相信人类与生俱有自由权(liberty)与活动的自由(freedom);孩子天生有学习的本能,唯有透过自由才能开启天生潜能;孩子有个别差异,因此学习的时间和速度各不相同,所以,不应该对所有孩子实施统一的课程标准、要求相同的学习时间。此外,学习是无所不在,且持续进行的,所以,唯有给予孩子学习上的自由,才能产生学习动机,真正对孩子有所助益。

这些教育理念所强调的自由是属于“智力的自由”,是在培养智能上的独立自由个体。然而,这样的自由并不是一蹴可及,也并不是只放任孩子“为所欲为”就可达成。在自由学习的环境中,孩子需要拥有“活动性的纪律”,而教师则必须拥有专门的技术与修养。所以,你若想允许孩子自由学习,就必须先有以下准备:

1、 成人必须先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并能尊重幼儿,确定孩子是在被“信任”而非被“放弃”或“忽视”的情境下拥有自由。

2、 成人必须是敏锐的观察者,知道如何分辨孩子究竟是正在显露其自发的精神生命,亦或是粗鲁、不适当的行为。成人必须清楚何时该介入制止,何时只要在一旁观察与保护。一旦成人疲于做这样的观察时,就无可避免地会让孩子为所欲为。

3、 成人必须勇于反省自己,对心中“是非善恶”的量尺,做更深入的思考与确定。因为如果要让孩子拥有纪律,就必须先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并非安静不动就是好孩子,乖乖听话就是有纪律。

(二)他律和自律

  就字源学而言,纪律disci-pline一字,源自拉丁文disco,意为“学习”。其基本的定义是:服从必须要学习的规则,或者克制自己的行动,或是学习事物的必要规则。教育必然包含学习,而所有学习又包括具有上述意义的纪律。因此,教育必定包括纪律,任何自由形式的教育都不能脱离纪律的学习。

  但是,必须清楚分辨自律与他律的不同。不论是籍著提供奖品贿赂儿童学习规则,或是运用惩罚来迫使儿童学习,都是强迫性的纪律形式。这是“他律”——儿童想做的事与成人想要他学习的事,其中有人为的关系。所以,儿童受到奖励或惩罚后,往往会表现出对事物的喜爱或厌恶,这些爱憎来于以人为方式所学习到的经验。因此,儿童并没有学到什么才是真正合宜的行为举止,却养成了依靠外在的约束和奖励,再去迎合要求的工具性态度。

  反之,自律是经由个人的自觉而服从规则,想做的事情与遵守规则并没有人为的关系,就显示出某种自主性。不论是必须如此、或想去做、或值得做的事,当一个人愿意遵守规则,那么。纪律即可被视为是自己给自己的规范。自律与自主有密切关系,它是人类的优点,也是教育的目标。人们所推举的优点,如:正直、勇敢、坚毅等,都明显包含了自主自律。

  孩子是否愿意遵守规则、自主自律,取决于他在面对现实时,如何思考、选择、做决定与承担后果责任。一个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体,能够思考,也能控制自己的心智。所以,当儿童的行为               不符合规则时,成人若一心只想籍由外力来修正孩子的行为,而不能引发孩子内在的理性控制,将会徒劳无功。如果要改变孩子,首先,你得了解他,取得他的信任,让他愿意向你寻求协助。一旦他自己决定想要改变,改变才会发生。

(三)管教中的自由与纪律

  孩子学骑脚踏车时,成人的协助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刚开始时,你会答应孩子不会放手,让他安心地尝试;在孩子开始抓到诀窍时,你会悄悄地稍微放开一、二秒,但是紧随在身边跑;随着孩子技巧的熟练,你会放开更长的时间,但仍然紧随身边跑;渐渐地,你允许孩子在你的视线范围内骑车;随着你对他的信任,孩子渐渐地扩大被允许的“安全范围”而至最后不需要你的叮咛或限制,孩子已经成熟到自己可以面对状况了。

  管教孩子也如同这般,需要按部就班地留意几个原则,才能让孩子从自由当中获得自律。

订定规则,让孩子享有安全范围内的自由。

1、订定规则,让孩子享有安全范围内的自由

  比如婴儿只有在安全围栏内行动时,才能拥有自由探索的空间,所有幼小孩子都需要清楚的规则与界线的保护,界线内的一切是安全的,他们可以在安全范围内尽情享受自由,但超越界线则是“绝对禁止的行为”。

2、创造有弹性、有自由的管教空间

孩子的本质就是“自我中心”,这正是他们需要规则的原因;但他们的本性天真,很难不违背僵硬的界线,所以,父母要创造一个有弹性、有自由的管教空间。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与犯错,他们才能学会适当地处理自由。若不给孩子预留犯错、选择或成长的空间,最后,他们将不知如何处理自己所犯的错。

3、随着成长,学会处理愈来愈大的自由和选择

  当父母愿意慢慢地把责任交给孩子,而自由也伴随责任渐增时,孩子的自信与自律便会随之自然产生。此时,父母订定的规则也将渐渐转为信任,等到孩子有能力打破“安全范围”的限制时,他们反而不想打破它,因为,孩子已经能享受那种同时拥有尊敬、保护别人和自己的生活方式。

4、以爱为动力,创造自由

  处罚并非完全不可行,但当父母要做出动作之前,要先冷静、思考、计划,然后再采取行动。因为对孩子做出任何未经思考、武断专横或暴力举动的处罚都是虐待,处罚永远都不该用来破坏孩子的心灵与精力,它应该具有建设性,让孩子知道如何面对人生。所以,适当的管教必然有助于培养孩子成为具有自信,并能控制自己行为与情绪的人;正确管教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建立孩子的自尊,进而建立自律的生活。

5、因材施教,没有统一的时间表

  每个孩子对爱、自由、纪律与学习的回应方式皆不同,有些孩子需要较多的指导与尝试错误,有些孩子一教就会,不需父母费心。所以,何时该给孩子自由、信任与放手,每个孩子都不同。父母必须投注时间深入了解每个孩子,花时间了解孩子的希望与需要、优点与缺点,以及他们对事情的不同看法,而后才可能具有建设性的帮助他们。

  父母若希望孩子拥有自信、自尊、自律与自我价值感,进而拥有真正的自由,就必须未雨绸缪地为孩子做准备。要确定一点,那是准备,而非保护;不能速成,也不可强求。在适当的限制下拥有自由,在自由的情境中培养自律,一步一步地,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与成功,才能于日后顺利地面对生活的起伏与挑战。

(四)省思

  蒙特梭利博士说:“如果要让儿童得到真正的自由,就需先唤醒成人的良心。”“自生命的开始,我们即塑造儿童去忍受暴行、服从独栽者,那又如何论及民主与自由?如果我们培养儿童成为奴隶,又如何能期待民主?真正的自由是始于生命的开始,而非始于成年期。当人的能力缩减而变形,其意志也为年长者所破坏时,我们又如何能期待他们有接受与使用自由的权利?

  我们常认为孩子在某个年龄充满强烈的叛逆性,也向孩子强化他“顺从的美德”——乖、听话。事实上,顺从本是人类最强烈的天性之一,只是孩子光只内心愿意服从是不够的,他还需要透过学习才知道如何服从,也才有能力执行必须服从的行动。所以,服从的能力必须经由有系统的意志力活动练习才可能萌芽发展,不可能勉强而得。

不论我们透过何种方法,想让孩子学习纪律与顺从,请记得,如果孩子的心中充满恐惧,他将无法适应未来的新世界。在属于孩子的未来,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我们只知道,他必定充满了变异性,无法用僵硬的定律解释。所以,不应该一味地要求孩子顺从我们,我们的教育方式一定要能帮助孩子具备接受生命挑战的勇气、独立的精神,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