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我和女儿共成长 记个案观察记录中的点滴体会


 

很有幸,在女儿六个月时我俩共同参加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和发展的研究》个案组的研究。在叶令仪老师与个案组组员的帮助下,我以母亲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开始了对女儿个案的观察记录与研究。从那时起,我成了一位幸运的研究者,女儿的个案将为我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而其中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又可为自我管理和反思成长提供反馈;同时我成了一位幸福的母亲,我将深切体验女儿的成长,见到孩子成长的轨迹。现在,女儿已二十七个月了,回顾近两年所经历的一切,“共同成长”这四个字最能概括我的感受,在此先感谢叶老师及课题组给我这次参与研究的机会,我想“我会将它进行到底。”
  在对女儿进行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得到以下体会:  
  体会一:对观察记录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  
  在起初的观察记录中往往关注孩子新的发展,如新动作的发生与习得,随意性比较强。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缺乏全面的观察与分析,如事件发生环境、背景等。只是为了记录而记录,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之后,在个案组活动的不断学习与研究中,对观察记录的认识逐步清晰:  
  其一,观察记录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记录可作为观察与反馈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家长可以通过记录看到孩子成长的轨迹;作为研究者可以通过记录分析婴幼儿在动作、语言、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不同发展特点以及采取何种有助于婴幼儿发展的教育行为。观察记录的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婴幼儿的发展。然而,当观察记录后不进行利用、分析、整理,并从中获得有关的启示,那么,先前的观察记录从研究的角度来讲是无任何意义的。  
  其二,观察记录是一种有丰富意义的行为。  
  1、观察记录以书面或摄像等形式保留下来,比大脑记忆更具客观性与真实性,不容易随时间的推移而消退;  
  2、在记录的过程中,记录者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重新整理,有一个思考与重整的过程;  
  3、观察记录中能引起对某个问题的关注,引发有价值的思考与研究;  
  4、长期的观察记录不仅能促进记录者的专业化水平,还能充分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与不同特点等;  
  5、有一定目的的长期观察记录能检验某些研究的问题;  
  6、观察记录的资料能作为个案研究的档案资料,对研究者与家长都有较高的价值。  
  体会二:对观察记录的做法由零散到规范。  
  在初期的观察记录中采用过众多方法,书面记录、照片记录、摄像记录 等,方法虽多但零散,缺乏规范性。通过与个案组专家的交流,大家的指导,逐步规范了做法,有重点地采用书面记录为主,声像记录为辅的方法,突现目的性、过程性、递近性、客观性、有效性。  
  其一,现场式的自然观察记录与情景观察记录。  
  1、现场式的自然观察记录。在现场速记的过程中,对孩子在日常生活状态下发生的语言、动作等进行记录与分析。由于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不受干扰与控制,所以得到的信息不仅真实,而且丰富。这样的原始记录应当是客观的、具体的,重细节与过程,抓住孩子的神态、心情、语言、动作等,保留行为事件的本来顺序与真实面貌,同时也为分析与研究提供线索与切入口。  
  2、现场式的情景观察记录。在现场速记的过程中,注重生活情景性,观察记录孩子在特定情景中的行为表现等,对某方面特定的领域研究最为有效。情景观察记录中,在控制与改变某些条件时要保持情景的自然与真实性,记录中切忌对孩子的动机、心理等做主观的猜测。  
  其二,回忆式的开放记录。这种观察记录的采用往往有特殊的因素,如当与孩子在共同参与式的活动中,现场不允许即使记录;有时孩子突发的事件现场没有条件即使记录;有的在观察过程中现场没有意识到,事后却可能因为某种触动回忆起来,认为特别有价值的。这样由于一些特殊的因素,事后回忆性地进行开放的记录与分析,也可大大丰富记录的内容。  
  但无论是何种观察记录都应考虑其背景与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可能有一  定的背景、影响因素、它是连续的等等。  
  体会三:观察记录中遇到的问题日渐突现。  
  问题一,观察记录的持久性与个人精力、体力无法保证之间的矛盾。  
  问题二,观察记录的情感性(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矛盾(这对于既处  于母亲又处于研究者双重角色的我来讲很难把握与处理);  
  问题三,观察记录的质与量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难以既保质又保量)。  
  以上只是我在对女儿观察记录中的点滴体会。至于那些遇到的问题,我想,在以后个案研究组的活动中定会得到解决,正如童话故事《青蛙王子》中所讲的那样:公主在找到真正的王子之前定会吻许多的青蛙,让我们也真诚地去关心孩子们,定会得到他们的回报!  
  后附观察记录案例:  
  2002.7.29(十五个月零十七天)  
  糖糖手里拿着爸爸的手机摆弄。爸爸走进房间,发现手机正被女儿乱按,立即生气了,说:“是谁给她的?!!!”“她自己拿的,”我说。“不要给她玩!说过多少次了,不能让她玩手机!”爸爸说话的声音又响,又凶。在一旁的糖糖瞪着眼睛朝爸爸看。爸爸走过去,一下子夺走了糖糖手中的手机。糖糖“哇哇”叫了起来,但没有哭。然后,她伸出双手,冲着爸爸大叫:“拿、拿、拿!!!”爸爸生气地说:“不许玩!再乱拿爸爸的手机打屁股!”糖糖立即由坐站了起来,跺着双脚(带跳),双手使劲乱甩,随后大声而生气地说了一串自己的语言:“#¥*****—……%¥·¥%……*¥*”那大声叫喊的神情与刚才爸爸训她的一模一样。  
  大叫了一会儿,她走到我身边,张开双手要我抱,并说:“街街去。”  
  分析:  
  糖糖的行为:近阶段,糖糖的情感和行为发展进入了一个暂时的不平衡期,变得很不听话。而且,近期突然间各方面获得了许多新能力,随着动作的发展活动的范围也日渐广泛,对新鲜的事物都要尝试。她坚持自己要去做许多事情,但又表达不清或得不到成人的理解与支持而常发脾气。这次与爸爸间的冲突就是由于玩手机得不到爸爸的支持并受到爸爸的训斥而引起的。不过脾气来的快,去的也快,只要稍转移注意与引导,还是比较容易平息的。可能这种现象正是情感与行为循环性的表现。  
  爸爸的行为:在处理糖糖玩手机的问题上,爸爸的态度过于粗暴、简单,因为他毕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只知一味阻止与训斥。但在这种情况下我并没有介入,因为当夫妻双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矛盾时,当着孩子面的争执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而且在气头上的爸爸是根本不会听我的关于孩子发展特点问题上的解释的,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夫妻冲突。事后慢慢沟通才是最有效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让孩子在这种自然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也是有必要的。可能在父女的冲突中,糖糖也会得到某种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