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幼儿园秋季学期期末家长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在大家的鼎立支持下,我园本学期的工作顺利拉下了帷幕。

    下面就本学期工作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汇报。

    本学期我们继续贯彻、实施 “幼儿情境课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积极渗透新《纲要》的精神。从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入手,积极探索宽松、民主、和谐的师幼互动方式,创设健康、活泼、充满关爱的生活环境,通过多种形式发挥并调动家长参与班级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家园密切合作,促使每个幼儿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每个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下面就跟大家谈谈我们具体的做法。

    (一)渗透式语言活动

    发展幼儿的语言才能,即听、说、读、等能力,在突出口语能力培养的同时积极渗透阅读教育,使幼儿初步感知文章、文学、语言文化,尽可能地让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形成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形成幼儿的文学创作动机,喜欢仿编和创遍活动,培养幼儿创造性的认知特征、情感特征、人格特征和身体动作技能。

   (二)生活化数学活动

   “解决问题应该是数学课程的中心”。密切数学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索:一: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的事物,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量信息。例:生活中的数字宝宝二:拓宽学习空间,提高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例:超市购物 三,将数学教育内容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
 
    (三)游戏化英语活动

    本学期我们有幸成为某某幼儿英语的试验基地,幼儿英语学习多以游戏为主,在平常注意将一些常见的英语口语,问候语,英文单词等渗透到生活中,本学期期末,我们还按照中心的标准对幼儿进行了听力测试和简单的笔试,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了起来,现在全园的孩子都能张口说一些常见的英语单词,其中学前班的孩子能还能看图用英语说出比较连冠的句子。

   (四)注重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挖掘孩子们善良的天性,培养孩子们在同伴中学会分享,学会关心,学会交流,并不断帮助小朋友积累丰富的交往经验,鼓励小朋友尝试用各种方式大胆交往。

   (五)用艺术陶冶幼儿的情操

    本学期我园结合晨间韵律操、早操活动、兴趣活动、以及情景课程中的表现活动对幼儿进行了身体直立、动作组合、动作造型等方面的开发。利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孩子们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例:舞蹈班书法班 美术班 运动会开幕式等

   (六)养成教育求实、创新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养成教育。例如:做好每天的早晨的谈话活动,选择幼儿喜欢的话题,与同伴共同分享自己的欢乐与喜悦。各班教师组织幼儿共同讨论“值日生”等相关制度,小老师(小队长)轮换着当,作到每位幼儿都有机会锻炼,针对性强,参与面广;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也禀着轮流的原则,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在大家面前说、唱、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培养其他幼儿安静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七)加强幼儿体能训练提高幼儿健康素质

    我们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功能,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增强幼儿体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体育游戏、比赛、坚持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等,培养幼儿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例:冬季趣味运动会

   (八)个别教育耐心细致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即使是最麻烦的孩子也有他迷人的特质”,因而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是促进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幼儿,努力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并给予肯定,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具体是这样做的:

   (1)多关心、多照顾体弱儿,与家长密切配合,帮助他们增强体质,减少生病。

   (2)采用班级“大带小”的活动方式,鼓励幼儿间互相关心、爱护,形成友爱、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让孩子们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体验共同成长的快乐。

    (3)在一日生活中通过游戏、讨论、练习、评比等方式加强规则意识的渗透,帮助个别幼儿遵守班级规则,激励他们学做文明小朋友。

   (4)为性格内向的孩子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投去更多关注的目光,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与激励中更加活泼大方。

   (九)家长工作形式多样

    家园合作是幼儿发展的需要,幼儿园和家长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最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本学期我们通过《家园联系册》、口头交流、电话家访、园刊户动、博客交流等多种方式和大家进行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以上是我就本学期工作向家长们做的简单的汇报,在来期的工作中,我们仍然将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关爱孩子,服务家长,同时也衷心希望各位家长能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工作。谢谢大家!
声明:学前谷-中国婴幼儿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来源: http://www.baby-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