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幼儿案例:不爱交往


    案例一:

    小超市货架上摆放的东西很多,但是大部分是旺仔牛奶罐和一些饼干盒子,超市的营业员佳佳忙着整理凌乱的货架,把一排排相同的物品摆放在一起。过了一会儿,点心店的老板雷雷跑了过来对佳佳说:“快,快,有没有珍珠奶茶,我要买!”佳佳在柜子上找了找说:“没有。”雷雷又不甘心地问:“那,有没有可乐?”佳佳在柜子上东找西找,上翻下翻,好一会儿才抬起头来说:“没有可乐,买点旺仔牛奶吧!我们这里有好多。”雷雷拼命摇头说:“可是,我们点心店的客人要喝可乐,我去问问他。“浩浩转过身又跑回点心店问正在吃饺子的天天:“可乐没有,珍珠奶茶也没有,你要不要喝牛奶呢?”天天摇摇头说:“我不喜欢喝牛奶,我要喝珍珠奶茶。”雷雷说;“那就没有了。”他转过身去。于是,我从柜子里拿出一盒彩泥递给雷雷,告诉他可以用这个做珍珠奶茶。雷雷马上接过来,用手搓起珍珠丸子,一会儿工夫就搓了许多,他把吸管插进杯子里,一杯珍珠奶茶就做好了。雷雷高高兴兴地把奶茶递给了天天,又给别的客人也做了好多杯。大班幼儿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在游戏中,我发现大班幼儿的相互交往明显增加,但缺乏交往的策略。

    案例二:
 
    今天早上来园自由游戏的时候,我们班的张羽彤拿来了一个吹泡泡的玩具。当她拿出玩具的时候,班里顿时像油炸开了锅,孩子们抢着要玩,当时彤彤不肯,别的孩子就开始抢。我一直在旁关注着,并未出手制止。

    当琪琪把那泡泡水打翻的时候,彤彤哇哇地哭了起来,佳佳见状就跑过来告状。我就开始安抚彤彤,并帮她重新装了一瓶。为了打破她的心房,让她再次高兴起来,我就跟她及其他孩子一起玩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她果然破涕为笑。为了防止别人再抢,我就宣布说:“现在老师让彤彤来吹,其他小朋友就来抓泡泡。”此时,秩序开始好了起来。

    当玩到一半的时候,陈梦佳也要吹。她就跑去跟彤彤说:“彤彤,给我玩一会儿吧!”彤彤就说:“等一下,我玩好再给你玩。”陈梦佳继续劝说道:“我把我的玩具给你玩,你跟我换吧!好不好?”彤彤犹豫了一下,终于点头答应了。陈梦佳就跟其他小朋友高兴地玩了起来,而彤彤也快乐地玩着陈梦佳地玩具。

    这个换玩具的小小举动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很不起眼的,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社会交际上比较成功的一步。在玩的过程中,陈梦佳出现了问题(想玩别人的玩具又不能去抢),那么就要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跟其换玩具)。最终成功地换得玩具,不仅体现出孩子的友好待人、讲文明,又反映出孩子的交际能力的发展。

    反思:

    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成人的喜爱,而且也容易适应新环境。然而,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多,他们因缺少同龄伙伴,接触面较窄而产生了诸如自我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作为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同时,教给孩子交往的技巧,这样孩子才会爱交往、会交往。

    一、为幼儿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一起玩是毫无意义的消磨时间,所以孩子想出去找朋友玩时,家长就会找出一些理由阻拦,有意无意地限制和减少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教师首先要与家长沟通,向家长讲明孩子们一起游戏的重要意义,让家长知道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学习合作、互助、轮流、分离、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让家长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如闲暇时多带孩子到公园、小区的绿地或亲戚朋友家去玩,鼓励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多与他人交往,可以让孩子邀请伙伴来作客,同时也要允许孩子到别人家作客,多给孩子创造结交小伙伴的机会,千万不要因为嫌吵、怕乱、怕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拒绝让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对做客的孩子要热情、温和,尽量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自主自由的交往环境。

    做好了家长工作,作为教师,在园里我们要有意创造幼儿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使孩子的交往面得到新的发展。幼儿之间的交往伙伴有一定的选择倾向,那些思维活跃、活泼开朗的幼儿常常能找到游戏伙伴,交流过程中,常能得到一些新鲜的意见,而那些智力发展迟缓、不善表达、不善与人沟通的孩子往往游戏伙伴也很单调、贫乏。作为班级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组织幼儿生活时,应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调节幼儿交往伙伴的对象,使幼儿在集体中能积极与人合作、与人交往,这样不但使他们与人交往的心理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从别人那里得到了经验,促进了发展。如:晨间活动时,鼓励孩子们之间谈谈来自幼儿园之外的消息,不善言谈的彤彤带来一叠和妈妈去生态园的照片,我马上拿给大家看,小朋友们争相观看,羡慕地向彤彤问这问那,彤彤则滔滔不绝地向小朋友介绍起照片上的人和景物。区角活动时,除了幼儿自身游戏,选择伙伴以外,教师可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人为地干预他们的活动,给孩子创造交往机会,窈窈在角落里捏了一个舞蹈小人,一个人在那里摆弄,我把他带到另一个有三人的游戏小组,对小朋友说:你们看,窈窈的小人捏得多好,你们也做了这么多小动物,可以一起表演节目了,窈窈加入了这个游戏小组的活动。

 

  二、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

    孩子之间有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但在游戏中常常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或互相攻击,争抢玩具的现象,这都是由于孩子年龄小,缺乏社会交往经验造成的。因此,教给孩子们一些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常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形式教幼儿礼貌待人,要求孩子和老师、同伴、家长之间见面能相互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说“没关系”。

    其次,我注意教给孩子主动交往的方法。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图书、玩具拿出来一起与朋友分享,跟小朋友和老师说一说自己喜欢看的动画片,和小朋友拉拉手,抱一抱表示友好,和小朋友协商游戏的玩法等。

    最后,要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我利用各种方法、故事、儿歌、情境表演或在幼儿发生矛盾时通过具体事件生动形象地向他们讲明什么是友爱互助,什么是分享合作,针对孩子在交往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如:只有一个玩具,两个朋友都想玩,怎么办?小朋友打你时,应该怎么办?教师加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往往能带动幼儿的热情,激发他们活动、交往的愿望,活动中,可以暗示某些小朋友看看老师有什么好主意、好办法,是怎么和小伙伴说的、做的。比如雷雷很想加入天天他们组的传球游戏,但不知怎么加入,就呆呆地站在一旁,我告诉然然:“我们一起去和他们玩,咱们可以想出更新鲜的玩法,你有什么好的玩法吗!”雷雷点点头,“那好,你看看我是怎么跟大家说的”。要注意和小朋友商量,我带着雷雷参加到游戏中,在我的带动下,雷雷也想出了新玩法,小朋友们愉快地接纳了我们,开始了新的一轮游戏。

    三、游戏时多让幼儿以强带弱,相互配合。

    可以让能力强的幼儿多带动能力弱的幼儿,性格开朗的孩子多和性格内向的孩子接触,让他们在交往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

    在玩角色游戏时,宁宁扮演女主人,趁这个机会,我让佳佳也加入到游戏中去,并告诉宁宁:你这么能干,再给你一个小妹妹吧!于是,宁宁带着佳佳妹妹去“服装店”,他对服务员说:“请给我妹妹拿件衣服”,服务员问妹妹:“你要哪件衣服”,佳佳用手指指:“那件”,宁宁就在旁边告诉她:“你要和人家说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就这样,佳佳在宁宁的帮助下,说了许多平时很少说清楚,说完整的话。
 
    四、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

   “自我中心”是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由于“自我中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大多从“利己”的观点出发,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因此,我们帮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利他行为。

    首先,我利用文艺作品,对幼儿进行形象的教育。幼儿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为幼儿所接受。我通过故事、儿歌、动画片等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来教育幼儿,同时,要求父母和本班教师做好幼儿表率作用。研究表明,教师间的和谐相处,愉快合作,就会有利于幼儿团结,友好等积极情感的培养,从而,交往中易被人接受。

    其次,幼儿的行为除了从父母、老师等成人那里学习模仿来的以外,绝大部分是从同伴那里学来的,他们通过同伴之间的交往,可以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作为教师,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方法,能强化孩子的利他行为,克服消极的行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幼儿有时不仅依靠外部强化,还要依赖于自身的强化来支持自己的行为。自我强化是幼儿在活动前自己先设立一些行为和活动的标准。在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活动情况与这些标准进行对照。如果是达到标准的,就愉快、自尊、自豪、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这种自我强化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角色游戏也能帮助幼儿发展利他行为。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某个角色,可以体验角色的内心感受,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各种角色,体验到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脱离自我这一中心,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对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十分有效。

    幼儿有了交往兴趣,掌握了一定技能,克服了自我中心,发展了利他行为,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也就更受欢迎,就会被其他幼儿亲近,积极与人合作,与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