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大班个案:内向的留守儿童

    幼儿园新《纲要》中指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绝大多数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已经占据教育的先机,这些在正常家庭生活的孩子身边萦绕着爱,他们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成长;但是对于一些家庭环境特殊的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教育就可能存在着缺失,所以他们所受的教育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如何关注这些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是我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关注留守儿童日常行为中出现的问题。

    孩子心理行为有了问题,会表现在各方面,从而引起与他密切接触人的注意。作为一线的老师,一定要重视各方面的信息,综合采纳,不能置之不理,就这样,谢俊杰(化名)很快纳入我的视线,因为这是个特别内向、敏感、的孩子。大班才从乡下转来,又因我班是进行的蒙氏教学。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很强。父母又因外出打工寄养在大伯家。他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大伯大妈带,很可怜啊。从这一天起,我就开始观察他。

    画面一:

    孩子们排队去洗手时,全班小朋友都去了,他还安安静静地坐在小椅子上,我走到他跟前温和地对他说:“你快去排队洗手吧! ”他这才慢慢起身,来到自来水龙头旁边,看着小朋友你争我抢地洗手,悄悄地躲在了一边,不敢靠前,等所有的小朋友都洗完手,他才慢慢地、很小心地走到自来水龙头边, 洗手时,他的手在水中泡一下就回到位子上。

    画面二:

    跳绳训练的时候,孩子们拿着绳子一到楼下,便开心的散开,寻找自己的小天地开心的练跳绳,谢俊杰站在那一动不动,于是我对他说:“谢俊杰,你怎么不跳绳啊?要认真练习的呀。”他看着我,还是不动,没过一会儿,眼睛里就含着泪水了。我蹲下身去,看着他,问到:“你是不是还不会?”,谢俊杰不说话,只是点点头。我摸摸他的头,说:“不会老师也不会怪你的,很多小朋友现在也不会,练练就会了。”他拿手臂擦了擦眼泪,点了点头,但是依旧拿着绳站在那。

    画面三:

    上课时,孩子们都积极举手发言,大声讨论,谢俊杰只是端端正正地坐在小椅子上,一动不动,活动中没说一句话,目光有些游离,我拿眼睛微笑地看着他,他后来察觉了,很不好意思,目光赶紧躲开。

    二、分析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客观原因。

    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定存在各种原因。或者是先天性的,如遗传、出生时窒息等方面的情况;或者是后天性的教养问题,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 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等) 的缺失或基本需要的过量, 成长性需要( 自我实现) 的不满足等。或者是两方面都存在的原因。做为一位有心的老师,要采用多种渠道,探询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谢俊杰的心理行为,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有了退缩、回避和胆怯,为了查找原因,我与孩子的大大伯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

    1、先天方面的原因:性格随爸爸,他爸爸特内向、腼腆,孩子也特别胆小、敏感。

    2、后天方面原因:从小他就在农村老家由爷爷奶奶带。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对孙子溺爱,生活方面事事包办,活动方面不让孩子大胆的活动,怕磕着碰着,很少带孩子出来与小伙伴玩;后因爷爷奶奶到大伯家住。小俊杰自然而然也到了县城。在幼儿园方面,孩子入园时,因语言交流的障碍,由于天生的性格因素及教养因素,造成对爷爷奶奶的特别依恋,分离焦虑严重,哭闹过一段时间后,有了退缩性行为:害怕老师,害怕与小朋友交往,不敢参与班里的一切活动。

    三、探寻帮助孩子矫正行为的教育策略。

    留守儿童有了心理问题,也找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应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给予高度的关注与重视,争取家长,配班老师的支持与配合,必要时需要爸爸妈妈配合进行指导与矫正。

    1、教师给予亲情关注

    补偿依恋需要出现在谢俊杰身上的问题,先天的遗传是基础,后天的教养因素是关键。心理学上讲,依恋的形成会使孩子获得安全感,满足爱与归属的需要。一般来说, 老人在生理、心理各方面都处于衰退阶段,不会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孩子发出的各种情感信息,也未必会及时反馈和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虽然与孩子建立起依恋关系,但质量不是太高,使孩子缺乏基本的安全感。为了补偿孩子的依恋需要,在幼儿园里,我与配班老师以及阿姨约定,平时要多亲近他,如:摸摸他的头, 拉拉他的手,对他多微笑,单独与他拉家常,经常拥抱他等,使他解除对我们的害怕心理。通过一段时间我们三人的共同努力,孩子开始慢慢地喜欢上我们, 见到我们不再躲避,有时还能冲我们笑笑,也开始变得活泼起来了。

    2、同伴帮助, 满足交往需求

    孩子由于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 没有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 虽然有时会产生与别人一起玩的想法, 但一是胆怯, 二是不会交往,必须与家长一起努力为他创设有利于同伴交往的环境。在幼儿园里,我们这样做:首先,引发同伴对他由被动到主动的关注。调换了他的座位,安排一位口语交流能力较强的女孩子和他在一起,要求这个孩子多帮助他,等他慢慢适应和这个女孩子交往以后,引导班上的其他孩子主动和她交往。
其次,增加个别交往的机会。像谢俊杰这样的孩子,由于缺少与别人的有效交流与互动,许多的交往方法都需要学习,为此,我们为她创设了多于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给他特殊的“权力”,只要他喜欢玩的活动, 我们都让他先玩儿,并让他喜欢的小朋友陪着她,在他犯错误需要纠正时,委婉地指出,保护她的自尊心。

    3、家园合作,共同努力

    在家里, 要求其大伯做到:一是让孩子放开手脚,大胆地说、跑、跳。心理学家讲,要重视孩子的“高峰体验”,“高峰体验”就是孩子在对环境积极适应的状态下,潜能得到了发挥,体验到了“忘我”时刻所产生的愉快情绪。“高峰体验”即马斯洛所说的成长性需要,成长性需要得不到满足将导致孩子产生成长性疾病。谢俊杰的爷爷奶奶,可能对他保护过度,限制了他的活动自由和交往自由,使他没有得到过“高峰体验”,产生了成长性疾病:胆小、怯懦。因此,要求其大伯放开孩子的手脚,鼓励孩子进行欢娱,大胆跑跳,同时,要求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穿衣、整理自己的物品,让他有成功的体验, 感受到“我也行”。

    再次是要教孩子学习与人交往。交往方法需要学习,在幼儿园要学,在家里也要学。因此要求大伯有机会多与孩子交流,让孩子学习见了熟人打招呼, 鼓励孩子与相识的同伴一起玩等,多加强与老师的交流。

    经过我们一段时间的努力,谢俊杰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能高高兴兴的来幼儿园了;生活中能与其他孩子保持一致,退缩、畏惧的表现明显改善了;在老师的鼓励下,有时活动时也能举手发言,偶尔还能与老师进行目光交流等等。

    我们平时所说的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并不是要把关注与爱平均的分撒到每个孩子身上,对于这样家庭背景特殊的留守儿童,做为老师给予稍多的关注与爱,才能真正体现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