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小班案例:孩子说“我不想让座”


    案例:

    在一次小班社会活动中,为了达到“让幼儿懂得做一个文明的小乘客”的目标,老师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我们来坐车。”在游戏中途,老师特意安排3位老奶奶上车,而此时“车”上已没有空余的座位,老师启发幼儿说:“老奶奶上车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可是,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实在不能明白这个问题背后的意义。

    面对没有作出任何反应的孩子,老师站起来,对一位老奶奶说:“老奶奶,您请坐!”其中一位老奶奶坐下了,这时,老师再一次启发孩子:“我让老奶奶坐了,可是,还有两位老奶奶没有座位,怎么办呀?谁给老奶奶让座?”老师以为“以身作则”的示范可以达到让孩子明白做个文明小乘客的道理。可是,有个孩子说话了:“我不想让座。”老师问:“你怎么不(给老奶奶)让座呀?”孩子说:“我还小呢,我要坐”……

    案例分析:

    1、尊老和爱幼不能兼顾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创设“让座”的游戏情境,来引导小班幼儿做一个文明的小乘客。这位老师不自觉地就代表了文明的使者,然而,教师好意的引导却遭到儿童直白的反驳:“我不想让座。”其理由是:“我还小呢,我要坐”。对此,教师陷入两难的困境:一边是教育的使命,即引导儿童给老年人让座,做个文明的社会人,一边是儿童的自我辩护,即儿童有拥有“座位”的权利。教师也意识到不应该强迫儿童让座,但也坚持要让儿童意识到要尊重老人,在这样的困境之中,“尊老”与“爱幼”似乎不能兼顾。

    2、没有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事实上,使这个教师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即“尊老”与“爱幼”在幼儿生活体验中所处的分量是不同的。对于3岁多的幼儿来说,“尊老”恰恰不是他们所体验的,也不是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爱幼”却是幼儿切身的体验,“尊老爱幼”的文明秩序在幼儿那里应是“爱幼尊老”,只有幼儿自己体验到被人爱,才会去爱更弱小的同类,才能更尊重长辈,即“尊老”。而且,从“爱幼”到“尊老”的这个过程并不是直线性的,它遵循着儿童自己的发展路线。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的“第一个正义感不是产生于我们怎样对别人,而是产生于别人怎样对我们;一般的教育方法还有一个错误是,首先对孩子们只讲他们的责任,而从来不谈他们的权利,所以开头就颠倒了。”正是这种理念的颠倒导致了实践中两难的困境。

    3、只关注“尊老”,忘了“爱幼”

    通过案例可以看出,在“尊老爱幼”的文明序列中,教师只关注了“尊老”,忘了“爱幼”,将眼前的受教育者等同于要适应社会的“小大人”。就“让座”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成人给儿童让座才是真正文明的体现。幼儿受到成人的关爱与呵护是幼儿的权利,只有充分享受了权利的幼儿才能懂得对他人的责任。如果不从幼儿的切身体验出发,不从幼儿的生活感受出发,仅仅将“做个文明的小乘客”的要求“传授”给儿童,这种教育行为本身是值得质疑的。(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