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浅谈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性的培养

 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创造力看作是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的个人财富,然而创造力是所有正常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的一种普遍特性。幼儿同样具有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创造性萌芽,一种不受习惯约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它是一种潜在的才能,因此,幼儿期是幼儿创造力开发的萌芽期,这一点应当是无可非议的。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美术技能对一个社会成员来说,也许并不是必须具备的素质。然而,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所培养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却会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头脑中,长期地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发挥作用,这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创造性、美术活动、美术作品、创造力

    人类已跨入21世纪,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蓬勃兴起,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这就决定了一点: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今天的幼儿是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他们能否适应未来的社会,能否推动时代的前进,便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为创造而教育就成为了教育的目标,也成为了世界教育的趋势。

    瑞士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明确提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只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我国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也有说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与生俱来就有艺术创造的潜能,幼儿的创造强调了自身发展的个体价值,反映出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必需抓住幼儿这一时期,实施有效的发展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我们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主要着眼于挖掘幼儿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使幼儿接受一些创造活动的熏陶,产生一些最初的创造意识。

    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进行创造教育的良好途径。可正规美术活动往往是教师预设大于幼儿生成,技能的传授与幼儿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度把握不够准确。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创造性呢?

    首先,区别幼儿活动的创造性和幼儿美术作品的创造性:

    教师应更关注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而不是知识看作品的效果。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来观察判断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

    1、不满足已有的经验,不断要求探索新发现的心理取向。即对运用新的方法表现新的内容,非但不胆怯、不畏缩,而且会满腔热情,跃跃欲试。

    2、喜欢标新立异,乐于在美术创造中别出心裁地想出新点子,经常处于强烈要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精神状态。

    这种标新立异,就是不重复,不模仿照搬。首先是对自己挑战,其次是愿意超过同伴,甚至于有努力超越老师的勇气。

    3、有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不怕困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格特征。这是指幼儿有追求成功的不可抑制的欲望,他们会全神贯注,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既使遇到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

    这种心理取向、精神状态和人格特征,形成一种综合的素质,它是在幼儿美术活动的全过程中显露出来的,着就是幼儿美术创造性活动的特征。而是面向全体幼儿的教育,是不可能用作品效果这一把尺去衡量的。更不是那些有特殊艺术才能或高智商的幼儿的专利。

    其次,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性培养的指导策略:

    按照上述的幼儿美术活动的基本特征,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指导策略呢?

    一、营造鼓励幼儿创造的心理氛围。

    1、宽容理解幼儿。

    创造性的本质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有创造性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规而感到焦虑不安,幼儿也是如此。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我总是以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从不轻易指责孩子,让孩子在一种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一次活动中,一个孩子做值日生负责收颜料,可好久也不见他出来。原来他躲在厕所里正用颜料在地砖上“挥洒作画”呢!他发现我时下意识的把手藏在背后,感到恐慌和不安。我敏锐的觉察到孩子的创造性,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请大家讨论并特意在厕所的墙面上辟出了一片可供幼儿挥洒的空间。孩子们在这片方寸空间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所以,面对幼儿看似“出格”行为,我们应进行换位思考,宽容理解幼儿并通过帮助启发使幼儿敢想敢做,从而营造宽松自由的创造氛围。

    2、赏识幼儿。

    赏识是对幼儿创造力的肯定,更是开发幼儿创造力的催化剂。幼儿的作品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有益于发展创造力就应当受到认可、肯定和赏识。在美术活动中我发现:老师欣赏的目光,满意的点头,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能给幼儿带来莫大的快乐,能较好的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教师习惯于要求幼儿用黑色记号笔勾线,一幼儿改变了方法:用红色的水笔勾线。我立即对她的改变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赞赏道:用红颜色勾线也挺漂亮的!她涨红了脸,显得很激动。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她内心的自豪,体验了赏识的价值。从此这个孩子便对颜色的选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因此,赏识幼儿每一次不起眼的创造,才能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形成幼儿内在的创造倾向。

    二、为幼儿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应从幼儿的原有基础出发,鼓励幼儿向自己挑战。这一挑战性的目标要建立在对幼儿美术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和对本班幼儿发展水平了解的基础上,设置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如大班跃然已经有初步把握人物整体结构、表现简单动态的基础,但是,不按常规习惯步骤,从头部以外其他地方开始作画,对大多数幼儿都是陌生的。幼儿对不熟悉的方法还有些犹豫,这是就需要教师引导幼儿之间的学习交流及教师对幼儿创造性表现的鼓励,幼儿在挑战面前经历了由困难到顿悟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因而,它满足了幼儿探索新的发现的心理需求。

    三、在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应引导他们不断克服困难,完善自己的构想,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幼儿在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面前,必然会遇到困难。教师对这些困难应有足够的估计。例如:线描画对线条流畅的要求较高;刮蜡和印画则可以用重新刮和涂来修改;彩版画对形的要求相对说来要低一些。这就为处在不同水平的幼儿创造了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可能。

    四、适时介入,促使幼儿创造力发展。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扮演好观察者的角色。我们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及时分析,给予适时适度的帮助。

    1、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幼儿的创造火花。

    活动中幼儿的创造火花是稍纵即逝的,所以老师要细心的观察捕捉。如:“哎呀,有个小朋友不小心画了两个太阳,那多热啊!”“用白色的油画棒涂掉”一幼儿说。“那涂掉了,画面多不好看啊!能不能不涂掉,让画面上只有一个太阳呢?”“下面加一根线,让它变成一个气球!”“加两片叶子,让它变成一朵太阳花!”……可以看出,老师细心的观察和适时点拨可以重新点亮孩子的创造火花,保证幼儿的创造顺利进行。

    2、教师要适时介入,激活幼儿的创造思维。

    中班上学期,在美术剪纸活动中,幼儿会用走公园的方法围着白纸有进有出的剪出形态各异的“雏形”。但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幼儿只会从一个角度进行观察,创造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我觉得有必要适时介入以激活幼儿的创造思维。一个孩子说:“老师,我剪了一个小乌龟。”“确实象乌龟耶!多怪的一张纸呀,转过来看看象什么?侧过来看看又象什么?”旁边的小朋友急切的说:“老师,反过来看还象小兔呢!” 幼儿在惊讶的同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结果。他们积极的投入了对“雏形”纸的“改造”,变出了不同的动物。后来,幼儿又由此及彼的对废报纸及边角料进行“改造”,形成了一次小小的创造热潮。

    五、正确把握评价的度,激发幼儿的创造激情。

    1、教师把握好评价的尺度,注重幼儿的创造过程。

    评价是美术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不能用评价艺术作品的眼光去严格评价幼儿的作品。老师还要注意面向全体,给每个幼儿机会,使孩子的创造火花都得到展现,获得成功感。所以,我们评价的目的不是将幼儿分成等级或追求某种成果,而是看活动过程中有无童趣,有无创造思维的闪光点。

    2、倾听和了解孩子的创造意图,释放孩子的创造激情。

    我们评价时要屏弃教师一言堂的做法,给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创造的机会。每次活动结束时,幼儿都有强烈的表达愿望。这时,我们最好做一个合格的听众,请幼儿把自己的创造思路淋漓尽致的展示给我们,这样有利于孩子下一次的创造。可以看出我们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使幼儿求新求异的创造思路充分展露,使幼儿创造的激情得以释放。

    综上所述,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是与教师的指导策略分不开的。传统的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近期内的作品效果,着会挫伤一大批幼儿创造的积极性,今天,我们把幼儿美术教育定位于创造潜能的开发,它既体现对幼儿的尊重,又关注幼儿今后的成长。因此,教师的指导就是鼓励每个幼儿去接受新的挑战,主动寻求新的目标,敢于超越自己,超越同伴,甚至去超越老师,从中体会学习的无穷乐趣。

    以上便是我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我认为教学工作本身是一种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劳动,我会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细化,并加强具体教学环节与创造力培养的结合,使幼儿能发挥出最强大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屠美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梁志燊 陈虹 《学前教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虹 《幼儿教育》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浙江教育报刊社(海宁世纪幼儿园 李张英 海宁市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