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幼儿园大班课堂课堂实录与点评:溶解(二)

老师:做完了的小朋友谁来讲一讲,你想讲四个中哪一个的实验结果?你讲一讲你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一样不一样?拿着你的小记录本,让其他小朋友都能看见。
    生1:我猜想的是油取不出来,经过实验,发现油能取出来。
    老师:请回,她猜想的是油取不出来,经过实验,发现油能取出来。很好。你来,你想讲哪一个?
    生2:我想讲方糖,我猜想的方糖能取出来,经过实验,方糖没有取出来。
    老师:哦,他猜想的方糖能取出来,经过实验,方糖没有取出来。还有没有?你来。
    生3:我想讲奶粉。奶粉放进去不搅就能取出来,搅了就取不出来了。
    老师:这位小朋友猜想的是奶粉取不出来,实验的结果是取不出来。还有石头,谁来讲讲石头,你来。
    生4:我猜想的石头能取出来,实验后也能取出来。
    老师:我们来看看有没有不同意见?石头的?猜想的和实验结果一样不一样?
    生(齐答):一样!
    老师:好,大家都一样。油的,有没有不一样的?
    生若干:不一样。
    老师:谁的?谁的不一样?谁画的是取不出来的?哦,有三个小朋友。方糖的,结果一样不一样?有两个小朋友的不一样,能取出来。奶粉有没有不一样的?这里画的是取不出来。有三个小朋友不一样。哎呀,怎么有这么多不同的意见呢?怎么办呢?
    生:再做实验。
    老师:哦,那我们只有再做实验,看看到底谁的对了谁的错了。那好,我们找一找谁的结果和你的不一样,再共同做一次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记在有两个杯子的方格里,表示再次实验的结果。先比一比。
    (活动,教师指导)
    老师:我要请小朋友来讲再次实验的记录了。你们和水去找不同了?你来讲一讲。你们比的哪个不一样? 
    两生:刚刚比的是油取不出来,经过再次实验,油取出来了。
    老师:你们两个来讲讲,哪个不一样?
    两生:方糖不一样。方糖原来能取出来,后来取不出来。
    老师:许多小朋友经过再次做实验,达成了统一。老师刚刚看有的小朋友记录本上记着糖变成清水了,有的说是一粒一粒的。那刚刚放进去的糖是不是一粒一粒的?
    生(齐答):不是
    老师:那谁能告诉我糖去哪了?你说。
    生1:糖化了。
    老师:到哪去了?
    生2:水里。
    老师:对,刚才老师也作了一个糖的实验,老师这里有一杯水,老师想请一个小朋友来尝一尝,看看糖究竟跑哪去了?谁愿意来试一试?请刚才方糖实验出现异议的两个小女孩来。
   (学生尝)
    老师:什么味道?告诉小朋友。
    生:甜。
    老师:刚刚我放了一块糖,这会儿糖跑哪里去了?
    生:化了。
    老师:哦,糖化到水里去了,所以水喝起来是甜的。
    老师: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像石头放进水中,沉下去了。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奶粉放进水中,使水改变了颜色。糖最后看不见了。向糖和奶粉这种放进水中经过充分的搅拌之后,利用各种小工具能不能取出来?
    生(齐答):不能。
    老师:对,像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像石头和油,放进水中后石头还是石头,油还是油。我们用小工具一取就把他们取出来了。他们不能“溶解”在水中。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生1:白糖。
    生2:盐。
    生3:还有,醋。
    生4:冰糖。
    生5:冰块。
    老师:这些东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做实验,小朋友们刚刚看到了,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乱猜,要进行实验。刚刚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我和大家。
    [点评]
    《溶解》活动,是老师们在2004年3-4月间进行的水主题系列活动:《溶解》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形成的系列活动之一,这个系列活动包括四个阶段:
     1、通过实验操作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2、小组合作探究,用不同的材料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溶解现象;
    3、探究物质在水中快速溶解的相关因素;
    4、探究不同剂量的物质相混合,其结果不同。
    我们看到的课堂实录,是上述4个系列活动中的一个。
    活动给我们的启示:
    从这个活动和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可知:老师们在“做中学”的道路上进行了反复的探索和求证,正在向着理想的目标前进。
    1、主题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所用的材料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
    在生活中,孩子们喝奶粉、糖水和各种饮料,石头和油孩子们也都见过。只不过孩子们从未仔细观察和比较过这些材料在水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用这个孩子们并不陌生的主题、内容和熟悉的材料,引发孩子们进行仔细的观察、认真的比较和深刻的科学思考,符合“做中学”的思想。
    2、活动过程体现了“做中学”的基本环节。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围绕着“石头、油、方糖和奶粉放进水里会怎样?谁能取出来?谁取不出来?”这个问题,经历了从猜想、实验、记录,到讨论和交流的基本环节,体现了“做中学”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出现不同实验结果的两个孩子还合作进行了再实验,直到得出了初步一致的结论。
    3、孩子们积极主动,有很高的探究热情和交流的愿望。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自始至终都积极投入,积极地进行猜想,主动地投入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并能提出自己与同伴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孩子们在猜想、实验、记录、交流和讨论的各个环节中,都显得“训练有素”,这是孩子们不断地在“做中学”活动中经验积累和品质形成的结果。
    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这个活动还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一个主题下的概念怎样分成不同的层次,设计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一系列活动,展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概念由低级向高级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呢?纬四路幼儿园的老师们3-4月间进行的水主题系列活动:《溶解》的4个阶段,还没有明确的体现。
    我个人通过学习和分析法国幼儿园里有关水的活动中的有关内容,发现法国的同行们在引导幼儿园的孩子们探究和认识溶解现象时,体现了如下概念发展的线索:
    1、发现有些东西能溶于水中,有些不能。
    2、物质溶解后,其外观变了(如糖溶于水后不见了,水是透明的);得到的混合物状况不同:混浊或清澈。
     3、初步理解物质守恒的原理。(糖不见了,它消失了吗?没有,水变甜了;彩色糖果褪色的同时,水改变了颜色。)
    因此,怎样引导孩子们沿着概念的箭头和线索前进,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共同研究和向法国同行们学习的课题。
   “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正在不断走向深入
    活动结束后,在与园长和教师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老师们已经开始研究影响孩子探究过程的一些关键因素,如开始关注和研究材料的适宜结构,适宜的投放方式和数量;开始关注和研究什么样的记录方式更便捷,更明确,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这些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将使“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不断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