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放手让他们在生活中发展。那么,深藏在个体内部的各种潜力就能获得充分的发展,独立性是人的终身发展的动力。
幼儿期是一个人思想、行为形成的关键期。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学习、生活的环境和方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幼儿能否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适应环境,用自己的力量去发现、去解决、去获得各种活动的结果。将决定其今后的学习、生活状况及自信心,独立性的形成。因此,在设计组织大班的春游活动中,教师应以培养大班的独立性为目的,并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
一、提供环境,创造机会。
学校即社会,从独立的意识到独立性行为的形成,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砺。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身边一点一滴的事做起,给幼儿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如让孩子整理自己的小箱子、活动角、摆放桌椅等,都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途径。
在春游活动中,孩子离开了父母,独自出“远门”,更是培养其独立性的好机会。在活动前,老师就向幼儿交代了一定的任务,如自己整理小书包,检查食物、水、零食是否安放妥当,还别忘了带好塑料袋、湿巾纸等物品;在活动中,老师注意引导幼儿自己照顾好自己,如午餐时自己动手,吃完后整理垃圾,管好自己的衣物、小包等,并鼓励幼儿自己思考、解决一些小问题。这次春游午餐时,一个幼儿发现自己忘带了报纸,他也没有找老师,而是自己去和同伴商量解决,而同伴也对他说:“以后你出门前一定要检查仔细,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事情。”由此可见,孩子们的脑中已逐步形成了独立意识和责任感。
适时引导,耐心等待。孩子毕竟是幼小的,在他的生活中随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他是否能鼓起勇气,勇敢地面对批评和挑战,最终是否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很大一方面也取决于老师的教育方式。首先,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分析困难的程度是否在孩子的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其次,教师要启发引导孩子,和孩子共同解决问题。有时孩子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是因为其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如果老师只是片面地认为对孩子放手才能达到“让其独立”的目的。那孩子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最后丧失自信而产生自卑和畏缩的心理,老师适时地介入,不仅能恢复孩子的自信,还能使孩子增长有关方面的知识,同时孩子还会对你产生一种信任感,以后在遇到类似的问题,他就会从容而自信地思考与应对了。
在春游活动中,有一个孩子的脚在玩翻斗乐的时候碰伤了,可创可贴却用完了。有的孩子自告奋勇去问哪儿有药店,可问了几个人都不知道,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少年宫的服务台,说明了要找药店的原因,得知在少年宫中就有一个急救站。通过这一事件,孩子们懂得了解决问题时更要动脑筋,该找谁,该如何说明问题,培养了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种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教师要有一份耐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回首自己的昨天也是从稚童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的,那看着孩子们的今天才会有一种等待的喜悦,坚信我们的孩子会逐步成长起来,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人。
三、家园一致,教育同步。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对其所进行的教育必须是一个契而不舍、长期的过程,家园一致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象给一只坏了的皮球打气,一边在打气另一边却在漏气。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力量。在春游活动前,老师在向家长介绍春游路线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相应的宣传,如让幼儿自己整理书包,准备物品,而家长可作一些指导;还可让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调好闹钟,早上准时起床等,让家长明白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重要性,让孩子迈着独立而自信的步伐面对人生的一次又一次转折。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从小打好基础,才能不断添砖加瓦。一个独立的孩子,永远都自信而乐观地面对挑战,开拓进取;而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孩子,却畏缩、依赖,永远只是只在母亲翅膀下庇护着的小鸟。因此,为了下一代,让我们每个教育者,从现在做起,从现在努力,让每个孩子在不久的将来都能放飞自己独立而坚强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