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使他们茁壮成长,家庭、学校、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在少儿成长环境中存在一些“粗”的行为,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上的“粗”。动辄打骂,是司空见惯的一些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每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或不够理想,每当孩子在外“闯了祸”,或者弄脏弄破了衣服,一些家长便怒发冲冠,顺手就给孩子几个耳光,或者罚站、罚跪,同时 嘴里还不干不净地骂个不休。有些家长更是信奉“拳脚之下出孝子”,“棍棒之下出才子”,以为“打”便能使孩子学习成绩上升,或使孩子变好。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是父母生活中的“粗”。一些父母平时行为不检点,当着孩子面打架吵骂,或者随便议论别人,等等。天长日久,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坏”了。
三是学校教育上的“粗”。有的学校对调皮捣蛋或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施以体罚或罚款,以此代替正常的教育;有的学校歧视他们,将他们编成“差班”,打入“另册”。有的幼儿园阿姨也体罚孩子。
四是少儿书籍上的“粗”。有的少儿读物几乎每页都有错别字。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少儿书籍内容也不健康。例如,不久前市面上出售的一种《金瓶梅钢笔字帖》,内容不堪卒读。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阶段,鉴别能力差,用这样的字帖练字,耳濡目染,岂能不受消极影响?
五是电影、电视中的“粗”。现在,一些电影、电视及录像节目“暴露”镜头太多,不堪入目;还有一些武打、凶杀镜头“很真实”、“现场感很强”,等等。这些电影、电视及录像节目,促使一些孩子早熟起来;也有一些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模仿”画面中的动作。
要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非常重要。以上种种做法,只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对他们的行为造成误导。作为父母或有良知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应该谨记:切莫对孩子动“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