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安全调控策略

 

 

户外体育活动是幼儿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之一,因其明显的身体锻炼效果及较多的自主权而受到了幼儿的欢迎。然而,频繁发生的安全事故却使之难以被教师接纳。本着“少动少危险,多动多危险,不动不危险”的想法,部分教师大量地裁减幼儿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或在户外体育活动时“束缚”了幼儿的手脚,导致户外体育活动价值无法得到正常发挥。该如何兼顾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安全与自由运动,这还有待于教师对安全调控策略的合理运用。鉴于此,笔者就户外体育活动中安全调控策略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一、标志调控

  标志在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中的使用是可行的。幼儿入园后,已开始接触各类标志,如认识自己生活用品的标志;认识自己所在小组的标志;认识行走方向的标志…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逐渐认识各种较为复杂的标志,并根据标志进行相应的活动,如部分幼儿园把幼儿的一日活动以流程图的形式固定下来,引导幼儿依据流程图上的标志确定该环节该进行的活动…总之,从幼儿入园开始,标志已经渗入了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因此,在户外体育活动中以标志进行安全调控是可以被幼儿接受的。

 

  标志的作用是多样的。标志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一是标明运动的方向与路线。如一教师组织幼儿在“米”字型的平衡木上进行反应练习,即听教师的信号向下一平衡木跑去。为保证安全,教师在地面上用箭头标明跑的方向…二是标明运动的场地范围。三是标明运动应遵守的规则,如在滑滑梯上贴禁止往上爬的标志…

 

  标志在体育活动中的运用还涉及幼儿对安全标志的理解及执行。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理解安全标志的意义,并尝试自己制作幼儿园及班级环境中的安全标志。另一方面,鼓励幼儿相互进行监督,监督同伴对安全标志的执行情况。最后,教师宜对幼儿遵守安全标志的行为作出及时的肯定。

 

二、常规调控

  户外体育活动常规的缺乏往往易导致幼儿受伤。相对于其他活动而言,户外体育活动场地较大且能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因素较多,活动中幼儿自控能力可能会有所下降,使得活动相对而言较为“混乱”。如一家长送孩子来园时,正好是户外体育活动时间,该家长戏称户外体育活动仅只一个“乱”字可以形容。幼儿一拥而上抢夺器械;骑着三轮车横冲直撞;拿着绳子到处乱挥,对教师发出的警告声不予理睬… 如此情景我们可能在其他幼儿园也曾见到,虽然这只是局部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忽略的细节――缺乏常规。由于缺乏常规,活动中因混乱导致器械伤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保证幼儿的安全,常规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制定与执行应被重视。常规的内容主要涉及下列几个方面:体育器械的拿放常规;体育器械的使用常规;熟悉并能依据教师的指令及手势及时作出反应,调节自己活动的常规。为使常规能被幼儿接纳,首先应引导幼儿理解常规的重要性。如引导幼儿回顾“混乱”的户外体育活动场景及已发生的安全事故,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其次,引导幼儿(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幼儿)制定活动常规。最后,重视常规的教育。在以往的活动中,当幼儿违反常规时,教师往往给予批评或是简单的惩罚(如惩罚幼儿暂时不能参与活动),正面的教育甚少。但从幼儿发展的角度看,单纯的批评与惩罚并不能让幼儿养成遵守常规的习惯,常规的正面教育应被放在首位。但部分体育活动常规(如熟悉并能依据教师的指令及手势作出反应)需要经过训练后才能被幼儿接纳,这就需要考虑常规训练的游戏化,避免常规教育给幼儿带来的逆反心理。

 

  为强化幼儿的体育活动常规意识,幼儿遵守常规的情况应被列入活动后的小结中。在以往的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小结的重点往往只涉及幼儿动作技能的掌握,关注幼儿遵守常规的小结较少,不利于培养幼儿关注常规的意识及习惯。

 

 

三、场地调控

  户外体育活动中,场地使用的不合理性往往也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如部分幼儿园把户外体育活动场地平均划分给各个班级使用,导致每个班级所分到场地不一样。有的场地不规则,且多障碍物,不适合进行跑步类练习;有的场地均为粗糙的水泥地面,不适合于跳跃类练习…但是,有些班级盲目地使用场地,如在粗糙的水泥地面进行跳跃练习,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合理地利用场地应能依据场地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若户外体育活动场地面积过小,可以采取年龄组错开锻炼的方式,以免因场地窄小而发生安全事故。若是面积较大的场地,应依据场地的性质确定该场地所开展的运动项目,如不规则且多障碍物的场地可以进行攀登、平衡类练习;柔软的草地可以进行跳远类练习…幼儿园依据各班情况,统一安排各班有序地使用练习场地。对于一些危险性较大的器械活动,可以考虑固定其练习场地,由幼儿园统一做好各项保护措施,日后不管是哪一班级使用该场地,都不必再为保护设施发愁。当然,为保证幼儿的安全,教师在活动前还应能认真检查场地的安全性。

 

 

四、器械调控

  器械使用的不当往往也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器械使用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器械拿放环节混乱导致幼儿受伤。二是投放的器械种类过少,因争夺器械而发生安全事故。三是在窄小的场地内投放的器械种类过多,导致教师无法全面指导而出现器械伤人现象。四是投放的“新器械”(幼儿还不会使用或还不能熟练使用的器械)种类过多,导致幼儿使用器械不当而受伤或伤及他人。如一教师同时投放了滑板车、跳绳、羊角球及磁性球四种“新器械”,因第一次接触这些器械,孩子们高兴极了,不停地用各种方式进行着探索,但教师却无瑕顾及所有正在玩“新器械”的孩子。结果,一男孩把跳绳当马鞭使,抽到一同伴的脸…可见,器械的投放也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安全。

 

  为减少户外体育活动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合理地投放器械亦是关键所在。首先,投放的器械种类应适宜。投放的种类过少易引发争抢,投放的种类过多易导致活动场地混乱而出现器械伤人事件。因此,建议依据运动场地的大小投放器械的种类,场地小,可投放3-4种器械,场地大,可增至7-8种。其次,谨慎地投放“新器械”。“新器械”的种类宜以1-2种为宜。为避免因不会使用“新器械”而出现伤人现象,新器械的使用应在相对独立的场地内进行,如可以用平衡木等标志把新器械运动场地与其他器械的活动场地隔开,并由专门的教师进行新器械使用的指导。

 

 

五、观察调控

  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观察力度的不够往往也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对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观察中,笔者注意到,很多教师经常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有的教师可能累了,找一个地方坐下来,看着孩子们玩。由于户外体育场地的开阔,且幼儿大多处于四散活动状态中,加上大型运动器械对教师视线的阻碍,使部分教师无法观察到幼儿的活动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如一男孩从滑滑梯的正面往上爬,和另一正往下滑的男孩撞到了一起,两人双双从滑梯上滚落…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教师在事故发生前没有及时发现有人正从滑滑梯的正面往上爬,并给予及时的制止。

 

  为确保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的安全,教师应能进行有效的观察。首先,教师观察时的站位应合适,确保都能关注到每一位幼儿。其次,当幼儿进行移动练习时,教师的站位应能随之移动,以便能顾及幼儿活动中表现。最后,观察应与指导相结合。在观察中,指导幼儿正确地使用器械,指导幼儿有序地拿放器械…虽然强调幼儿的安全,但我们并不主张禁止幼儿进行一些“冒险性”的活动尝试,因为幼儿需要有自己的探索、自我的挑战,若为安全而把他们的手脚“捆”起来,那无异于形同“因噎废食”。当幼儿出现一些在教师看起来可能存在危险性的活动尝试时,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观察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他们注意安全事项,学会自我保护,而不是简单地出手制止。

  总之,户外体育活动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易成为幼儿园安全事故频发环节之一。在确保活动量的前提下如何兼顾幼儿的安全,需要我们从细节方面入手,对幼儿的安全进行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