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幼儿园课程开发的模式与注意事项

    一、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原则
    我国学者在总结、研究国内外课程开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开发必须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构成课程内容的学问知识的结构、系统和逻辑;一是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的认知方式、结构和过程。作为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必须考虑到儿童的“认识逻辑”,同时又不能丧失学问知识所具有的严密的逻辑性与科学系统性,这就是课程开发所要求的根本原则。在幼儿园课程开发过程中,如何体现这一根本原则?我认为要坚持如下几个方面:
    1、素质中心。在课程开发史上一直存在着三种主张的争论:其一是以儿童为中心,强调按照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其二是强调以社会为尺度来选择课程内容,实质是惟社会需要为上;其三是学科中心论,惟知识为上。幼儿园课程开发尽管强调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但并非叫儿童中心论”,它主张以幼儿素质发展为中心,将知识、儿童、社会统一起来,系统设计活动内容。
    2、生活化。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区别于小学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生活化是一种开放型的课程观念,符合学前儿童生命存在、学习与发展的实际。众所周知,对幼儿来说,生长是首要的。教育离不开生长,不能脱离生活,甚至可以说“生活即教育”。所以,“教育”应使幼儿感到亲切、温暖、充满人情味,自然轻松。课程生活化要求幼儿园从生活中选取课程内容,把富于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领域,增加教育中的“温情”和“人文精神”。
    3、活动化。活动化是一种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它以充分调动幼儿主体性为目的,同时灵活性是活动化的必然要求。幼儿园课程的活动化是要从活动角度来探讨如何开发课程,但是,“活动化”不等于“活动”,尤其不等于“具体的活动”。活动化的意义不在于说明活动形式是什么,而在于说明活动性的本质。活动性是活动化要达到的目标,它不仅仅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外部特征,更主要的则是引起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活跃的思维、想像,积极的兴趣、动机,高昂的情绪,旺盛的求知欲,主动的态度,创造的需要,等等。
    4、综合化。幼儿园课程综合化,既是课程发展的国际趋势在早期教育领域的表现和反映,更是幼儿身心发展需要以及幼儿园教育性质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的理论概括。课程综合化要求以有机整合的教育方式,统整教育内容,发挥课程的综合功能,实现学习者整体和谐发展的目标。这一原则,是动态的整体教育原理的具体化。
    5、地域化。体现地域的特色是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课程地域化要求挖掘地域蕴含的教育资源,从地域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特点出发,开发适合幼儿学习的地域素材和活动,以加深幼儿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幼儿对地域的感情。课程地域化的过程也就是课程民族化和地方化的过程。
    二、幼儿园课程开发的模式与程序
    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概括化的课程设计思路,属于课程研制方法论的范畴。自课程研究专门化以来,课程学家先后提出了许多不同种类的课程开发的理论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是以目标为中心的理论模式,另一种是以过程为中心的理论模式。
    目标模式是根据课程开发者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教育目标来进行课程开发的一个程序性框架;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为课程开发的中心,突出教育目标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开发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但目标模式忽视课程的整体结构,轻视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就方法论而言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天看来,有落后于时代的地方。
    过程模式的首要特征是具有开放的设计思路。它认为,学习不是直线的过程,目标和内容不必事先决定,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儿童的兴趣会随时改变。其次,它强调教育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获得求知能力,增进批判能力;教育不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应突出儿童的发展;教育不在于使儿童获得有用的知识、技能,而在于发展儿童的能力。因此,过程模式的倡导者对目标采取灵活的态度,认为目标只起短暂作用,可以不断修正。第三,它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自己发现、自行探究。第四,它强调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对灵活地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以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
    过程模式的优点在于重视教育过程,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其局限性在于忽视目标的作用,强调价值的相对性,这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容易导致思想混乱。
    上述两种课程开发的理论模式虽然各有所长,但都有片面性。在分析这两种理论模式的基础上,我们从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一种综合的理论模式。这一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将目标与过程紧密结合,将课程开发各个环节有机组合,既注重目标对课程的导向作用,又突出课程开发过程对目标的修正和调节作用,使课程开发成为一个具有反馈机制的多维的滚动系统。其实施程序为:情境分析、主题选择(知识网)、资料搜集、活动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这六个步骤不一定按直线式进行,可以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前一轮课程实施的结果可以作为后一轮课程开发或修改的依据。
    1、情境分析。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对环境以及幼儿背景进行简要分析,以便能充分利用环境因素,设计出适合幼儿需要的特色课程。
    2、主题选择。主题由杨b知识网构成,在课程开发中起组织作用,既可用来设计各种教学活动,也可作为教师搜集资料的参考点。主题选择的过程是—个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学习的过程,—个集思广益的过程。主题选择既要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幼儿园的特色,满足幼儿学习需要。
    3、资料搜集。对与主题有关的资料要一并收集,并在归类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收集者可以分工协作,尽可能地利用幼儿园和社会现有资料。
    4、活动设计。活动设计要符合课程统整的原则,注意主题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并与课程目标和幼儿园教育目标相配合,兼顾情感、认知、技能三大学习领域;要围绕幼儿的活动来设计活动程序,合理分配活动时间,有效呈现活动内容。活动设计还应包括教学环境的创设。
    5、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就是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它是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和实质性阶段。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就是教师通过活动指导幼儿学习,对幼儿产生影响并促进其发展的过程。
    6、课程评价:幼儿园课程评价是确定幼儿园课程价值的过程,也就是确定幼儿园课程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确定幼儿的行为实际发生变化的程度的过程,是幼儿园课程开发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程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评价所获得的信息为修订和改进课程提供依据,是下一轮课程开发的决策基础。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在课程开发前必须明确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同时,教师要充分把握幼儿、知识、社会与课程的关系,了解幼儿的兴趣要求和能力,熟悉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多元智能的知识框架,了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影响。然后,再按上述过程展开课程开发工作。
    三、幼儿园课程开发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应用综合模式进行幼儿园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目标的确定。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幼儿园具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办园理念也不同,这直接制约着幼儿园的课程目标。我们认为,面向全体幼儿,全面提高幼儿的基本素质是幼儿园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我们应搞清楚幼儿基本素质所包含的具体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对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阶段目标及具体目标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形成幼儿园课程的目标体系。
    2、主题的选择与安排。合理的广度和强度是选择主题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决定构成主题的知识内容的取舍与组织。“拼盘式”知识网络,内容杂多,结构松散,往往不能突出主题。一般说来,广度和强度都比较科学合理的主题,其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且通常能够使用具有较强统摄力的概念作为选择和组织知识内容的线索。
    3、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良好的活动应该是由目标、内容、环境、材料及方式、方法等活动的基本要素合理组合的、幼儿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活动设计与组织的重心不在于活动名称的新奇、材料的花哨,而在于该活动是否能真正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真正符合幼儿的需要,是否能引发幼儿的操作、探究和体验,是否能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建立有效联系。所以,活动设计的基础是对幼儿需要和兴趣、幼儿原有经验以及对幼儿现实生活的了解。首先,应根据课程目标进行活动设计,同时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活动组织中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幼儿生存体验的获得与增进,以有助于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其次,应围绕主题统合各领域的知识进行活动设计,以利于帮助幼儿获得完整的经验。设计出来的活动应力求新颖活泼、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有助于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活动的兴趣。最后,进行活动设计时应考虑课程资源的特点和幼儿园现有师资、设施、场地以及当地社区的其他条件,要注意充分利用和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4、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是幼儿个体体验和探索的过程,它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以幼儿的自主性学习和实践性活动为主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是促进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知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关注幼儿兴趣的变化,关注幼儿参与活动的程度,帮助幼儿及时解决他们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另一方面,要学会从不同角度为幼儿提供学习的条件和资源。事实上,要使课程实施取得预期成效——让幼儿主动、活泼、生动地参与活动过程,教师在组织及准备方面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从某种意义说,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的前提下发挥创造性,同时也更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扩大视野、充实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