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本论文主要从四大方面阐述了幼小衔接中的加减策略,了解幼小衔接的关键点,帮助教师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
幼小衔接的工作是教师与家长一直关注的一个话题,它直接影响到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人生一大转折,孩子从幼儿园做小朋友,变为上小学做小学生,角色变了,要求变了,家长、老师的期望值也变了,孩子就会有诸多的不适应。
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又如何在幼小衔接把工作做做得更好?经过几年的大班教学总结的经验,在这里我浅谈一下在幼小衔接中的加减策略。
一、增加幼儿对小学的向往,减少他们的恐惧感。
快要毕业的大班幼儿,大多向往小学的学习生活,愿意做一名小学生。但也有一些幼儿,由于有的教师对小学生活作过不恰当的描绘,甚至有时用小学老师来恫吓孩子,使得他们对上小学产生惧怕心理。怎样才能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呢?我们可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增加孩子的求知欲望。
教师要积极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启发孩子多动脑筋。如,给孩子讲科学家小时候爱科学的故事,帮助做些有趣的小实验,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当孩子渴望学习时,不失时机地教育引导,你快上小学了,上了小学就可以学到很多的科学知识,长大以后也能成为科学家。
(二)增加孩子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兴趣。
1、给孩子回忆自己刚上小学时的愉快心情,讲有趣的小学生活,使孩子知道小学和幼儿园一样,有老师、有同学。
2、带孩子去小学参观,看漂亮的校舍、美丽的校园,同时观看小学生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情景。
(三)多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
1、自理能力:穿脱衣服、自理大小便、整理书包、文具等.
2、劳动能力,扫地、擦桌、浇花等;学习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自控能力,养成自制、自律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还要告诉孩子幼儿园与小学的区别,使孩子有充分的信心迎接小学生活的来临。
二、增加实效上的衔接,减少形式上的衔接。
对于幼小衔接工作,许多幼儿园与小学都采用了外部环境及学习方式改变的这一形式,如桌椅摆放形式的变换,课时数量、课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减等上下功夫,而这些改变的真正目的(如培养儿童的适应力、意志力、自制力、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往往被忽略。而对于幼儿而言,必要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责任感和独立交往能力的培养为他们进入小学生活和以后的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要加强幼儿的社会性适应
我们需要努力创设条件,在各项活动中有机渗透,使幼儿能够自然地理解、接受。如:运动中加强孩子的交往能力,班级集体中加强责任意识,具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等。每一环节的有意识引导,使我班孩子在只有这些能力的同时,真的有了一份长大的感觉。
(二)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为此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如组织本班幼儿开展“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组织幼儿观看有关录象,这些活动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还在常规上还需要有要求。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尽少使用在小、中班时对幼儿常用物质奖励法,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的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三)增强幼儿的阅读兴趣,促进学习的能力的发展
学习的能力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班级中可以开展阅读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使幼儿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我们班里有这样的情形,识字的小朋友喜欢读书,读书又能学到更多的字。他们的学习能力就要比一般幼儿要强一些。
三、增加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业务联系,减少分歧。
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目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都存在一定差距,《纲要》指出“要与小学做好衔接工作,为幼儿一生发展打好基础”。所以,增加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业务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增加幼小教研,搭建平台。
小学、幼儿园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机构,工作中极少往来,老师间的教学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了解。因此,幼小双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台。
1、互相学习课改新理念。
近来,幼儿园、小学老师都在学习、培训《纲要》及新课标,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老师可借此机会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交流对新课程观的看法、问题。
2、课堂教学互听互评。
从教学实践层面深入了解小学或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以便双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
(二)幼小教师在教育方式上的衔接
1、幼儿大班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
(1)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孩子年龄小,教师诸方面关怀备至,久而久之,会使幼儿形成习惯。如外出散步,逐个帮助幼儿整理背包、衣着,不厌其烦地叮咛、嘱咐,幼儿依赖性极强。对大班幼儿,我们可制订一套行为规则,大胆放手让幼儿去执行,要求幼儿自觉遵守,自我监督,学习自主、自律。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轮流当值日生等。
(2)开展趣味竞赛活动,让幼儿体验胜负,培养上进心。幼儿重视参与活动的过程,对胜负名次意识淡薄,我们可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开展趣味竞赛活动,如障碍赛、歌表演比赛等,让幼儿感受经过努力取得胜利的喜悦,学会挑战困难,并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克服骄傲与自卑情绪。
(3)恰当调整学习方式。教师选取适用的学习内容,相对延长集中与安静活动时间,强化任务意识,并对幼儿的作品、作业结果进行评价。鼓励伙伴间合作学习,互相评价。
2、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
(1)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入学,面对学校、老师、同学等新环境、新面孔,总会有些不适应。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尽量帮助解决,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其次,为学生营造同伴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增进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持续发展。
考分只是作为评价方式之一,而不是划一的衡量标准。我们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
(3)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课上的模仿和记忆,尤其是数学,可参照幼儿园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活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等进行;经常开展班会活动,给幼儿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提高学习自主性。
四、增加家园联系,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重要。由于学前儿童数量逐年减少,多数幼儿园已从超负荷运转到主动去争取生源,家长也从注重园所数量和服务水平转而注重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并经常把幼儿园是否教小学所需的知识作为衡量其质量高低的标准,这也是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小双方都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采取普遍家访、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和学校的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随着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与细化必然有一些新的误区与困惑逐渐派生出来,这就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多探索,多研究,从实践中寻找答案,逐渐解决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振宇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出版社2004年7月
[2]《关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研讨》《幼儿教育》
[3]《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思考》《早期教育》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