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会议发言:课程管理 追求和谐――走出课程管理转型期的困境
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郑惠萍
一、背景分析
不同课程范式其课程管理也不同,这主要是由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课程管理的范型。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倡导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从而导致幼儿园课程管理转型,由课程的外控型向自控型转化,以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行,由此我园建构与实施了支持性班级课程管理,其中“三四四”操作要点中非常推崇的是“分权”“自主”。但是权力下移后怎么来保证保教质量的优质呢?如何来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主能力呢?课程管理转型期中的种种阻力与困惑,对园长课程领导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我们认识到:课程管理的改革,其真谛就在于把握好一个度。在课程管理发生转型的过程中,幼儿园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决定这种转变的程度,我们力图在这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点。
二、寻找课程管理转型期中的主要冲突,追求和谐。
(一)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放权与调控的协调,教学管合一。
转型中的问题:
1、传统的外控式管理向自控式管理过渡中,课程管理形成了一段真空,园长与教师都不知如何作为。
2、保教过程与管理过程若即若离。
案例: “这个权不好使”(怎么上好一日活动)
访谈老师语:给我们有一日活动实施权,我们每天努力带好孩子的每个活动,但是有时很茫然不知道怎么做才是真正的适合孩子的教育”。
的确课程改革的今天提倡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就要还给教师教学自主权。问题是分权后的质量关如何把握。老师的困惑提示我们,怎么样的一日活动是适合孩子的发展需要。在实施课程中总有一定的标准,但是我们又担忧“控制”、“标准化”术语的应用会在幼儿园内产生追求标准化与统一性的势力,会限制老师的创造性,这不是与我们原来的“放权”的宗旨向背。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分权的同时并不能否认“合”的必要。“合”也是提高园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策略。因此我们的做法是
1、放权与调控的协调。
不管任何组织,一定程度的“序”、“规范”是必要的,问题是这一“标准”必须是引领教师促进幼儿发展。鉴于这些认识我们在保教质量管理上抓住两点:一是保障,二是引领。怎么保障与引领教师把质量的完善作为是教师自我控制的过程呢?我们构建了一系列课程实施指引:一日活动安排与实施的质量监控与调整要点、课程平衡一周安排列举、课程实施中的要点提示、环境创设操作细则讨论稿、环境管理要点、幼儿园保教常规工作自检提示、教师自主发展评价准则等。以此引领教师把好保教质量关。
2、教学管合一
我们不但要向教育过程要质量,也要向管理过程要质量。注重保教工作的过程管理,将幼儿的学、教师的教、园长的管合一。引领教师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使儿童的学习有意义,使教师的教学有价值、使园长的管理有实效。我们的做法可以归纳为:看、听、说、想、研。
看——审阅计划与记录。看不等同于以前的单纯意义上的检查,而是将审阅的过程作为保教人员共同管理计划的过程。首先参与看的对象不仅仅是园长,而是与教育相关的人员一起参与看。其次看的目的不是评判而是分析提高、学习借鉴与分享。如定期看各个班级的儿童成长档案袋的记录,教师们在看的过程中既作出自己的评价,又在分析比较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分享别人的观点与想法,借鉴与学习到他人的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听——听课。一是园长深入教室听课观活动,这是在尊重教师教学自主权的前提下,带着学习与研究的态度进教室,而不是评判课的好与不好。每次听课做到与该教师对话研讨。二是开放式听课,园长要打团队协作牌,打通沟通的渠道,让全体教师参与上课与听课。以专题听课研究为主,示范课,观摩课结合。如 “星期五家常活动听课日”,研究如何尊重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幼儿和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说——说课,讲孩子的故事。每次上好活动,老师就要说课,说的对象是上课者与听课者双方。说课的重点不是仅仅围绕检测成功与否,而是分析其背后的缘由,如何去调整教育行为更适合孩子的需要以此保证质量。说课的核心要素是围绕着讲孩子的行为与老师指导行为之间的关系,突出孩子的发展。
想——反思。活动前反思主要是提高教师的预测能力和本活动的预设的可行性。活动中反思主要评价师生的互动状况,提高教师的回应能力,活动后的反思,重点分析与评价教师的总结、评价能力。
研——集体讨论研读,一是将读懂孩子与分析教材有机结合。检验老师是否熟悉《课程指南》中幼儿的不同年龄段特征与学习要求,牢牢把握幼儿必要的和可能的获得的经验框架,分析将教材中内容与要求等从幼儿的视角展开各种相关活动,同时也检验老师应该关注要将这些内容转变为幼儿游戏性学习的过程。
(二)处理“方”与“圆”的关系,制度与文化互相转化与结合,使教学有序又有需
转型中的问题。
1、园长对教师的指令少了,但教师在实施中的主观随意性大了。
2、教师有课程内容选择权,但是教师随意选择教材内容屡见不鲜。导致有些简单的目标和内容被不断地重复,而有些重要的内容却被忽视和遗漏。
3、给教师有自主权,自主能力未跟上。
案例 由“方脸与圆脸的故事”探讨想起
教研组对话式的研讨开始了。由教材中“方脸与圆脸” 的故事引出,怎么样让儿童的学习有意义,这个内容可以让幼儿获得什么,教师与专家的对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老师们更多的是从认知角度的方与圆的不同组合,而专家却从方与圆的互相转化以及情感方面的核心价值去挖掘教材的内涵。
“方可以转化为圆,圆可以转化为方”,这不是课程管理中,作为园长始终要关注的两个基本目标,即领导如何更加科学规范,如何更加人性化,两者并不对立而是辨正统一。提倡课程的自主管理并不是没有标准与规范的管理,问题是课程管理标准合理性以及如何被教师所接受并能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才能有效的提升教育质量。我们的做法是:
1、课程实施的共同审议
首先我们建立课程集体研究审议制度,让一定的规范保障。教研组作为审议的基本单位。其次课程审议的内容,从一开始浮于表面,注重的是教案操作性强与否,到课程资源深层次的收集与梳理。再次审议的过程从局部的一个个活动开始到各个年龄段一系列活动的梳理。我们已经通过一轮的探索,形成了一本比较符合我园实际的教育活动案例集。力图能让教师在活动实施中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2、课程制度的建立与教学文化传承的互相转化与结合
在课程管理中也真切的感到课程管理的转化的阻力来自于教师的无奈,也就是教师的专业自主能力的水平问题。我们在建立课程管理制度中充分考虑制度与文化的关系。
一是考虑制度是否能保障教师有效的实施课程改革。因此我们建立的故事分享制、轮流主持制、对话式研训制、深度汇谈制等都是充分考虑制度“方”中有圆的因素。并让教师有教学自主权的同时,充分发挥群体研讨的作用。将制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二是幼儿园提倡的教学文化“自主、平等”这个“圆”体现在制度之中,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培育形成。如新教师的培训制度,我们在解决新教师的困惑过程,就是幼儿园在培育教学文化的过程,就是在不断总结幼儿园典型教师的基本经验,将这一教学文化的传承与延伸中让新教师切实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每天的保教工作中真正意义上保证教育质量。
新、老师提出问题 汇总与整理 根据经验对应回答
梳理成课程 团队研讨、智慧碰撞
三是将制度与文化互相转化过程中保障教学的有序有需。我们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的过程作为幼儿园“自主、平等”文化建设的过程。通过制定制度:制度本身就体现着“自主”的幼儿园文化的特征。执行制度:逐步把文本的制度转化为教师的共同的行为,共同的文化。如在增强教师的自主性的同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进行质量评价和统计结果的分析,集体把握质量关。教研组定期进行课程质量评价与统计分析,各班对每位幼儿进行质与量的评价与统计分析,在对幼儿个体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班级幼儿发展评估统计分析,了解到班级幼儿发展的基本状况与年龄阶段教育目标达成情况,既为下学期的班级课程计划做依据,同时也找到个体孩子的发展起点与落脚点。
三、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园长作为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如何在课程管理的转型期中走出困境,我们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一)处理好“走进活动室”与“跳出活动室”的关系,园长要当好课程领导,必须深入活动室研究实践,但是推崇自控式的课程管理,幼儿园作为课程管理的主体,园长就要组织相关人员总体设计、规划、编制课程,并对课程的实施评价及相关因素与条件进行有效管理,因此如何提升园长课程领导力是关键。
(二)当课程改革落实在教师身上、落实到活动中的时候,一靠先进的教育理论,另靠先进教育经验。如何将“理想课程”转化为“理解课程”,教师的课程执行力的提升,园长如何引领与搭建平台值得思考。
把好教育质量关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在课程管理中不断地追求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