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求职高峰已持续月余,国内某大型招聘网站通过对发布在网站平台上的企业招聘数及白领投递简历数的统计分析,于昨天发布最新人才供需报告。此次调查面向国内28个城市,其中包括苏州、南京在内的东部沿海城市占一大半。调查发现,人才供需指数,即收到的简历投递量与发布的职位量之比,苏州为61.1,即平均1个岗位收到61.1份简历,岗位竞争的激烈程度排在第三位。
从各城市的薪酬水平看,上海以7214元的月薪高居榜首,超出排在第二的北京(6947元)约300元,深圳以6819元的月薪排第三。接下来依次为东部沿海城市,如宁波、杭州、广州等。长沙白领平均月薪为4928元,排在第13位。
根据调查,28个城市2014年春季才市人才供需指数为45.2,即平均1个职位收到45.2份简历。从各城市的供需指数看,深圳以71.1居榜首,北京紧随其后,为64.1,苏州以61.1居第三。昆明、宁波、福州地区的供需指数较低,排在最后三位。
根据这次调查,2014年竞争最激烈的职业是财务、审计、税务;IT质量管理、测试、配置管理;软件、互联网开发、系统集成,这三个职业的竞争指数分别为151,134.8,89.9。尤其排在第一的财务、审计、税务职位,平均近100人竞争1个岗位,激烈程度近乎白热化。
调查同时显示,2014年最冷门的三大职业依次为医院、医疗、护理;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服务;教育、培训,竞争指数分别为13.7,16.1,19.6。这三个职业有一个共同点,即需要从业者具备相关专业技能,且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医院、医疗、护理职业,不仅需要专业技能,且劳动强度大,收入相对较低,长期处在供小于求的状态。
学者称是因为他们多进机关单位
北京消息据光明日报报道:最近,一份全国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薪酬排行榜让很多文科生颇感“不爽”。
这份由麦可思等机构联合发布的“薪酬排行榜”显示:在2012届各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文科专业几乎包揽了毕业半年后薪酬排行的倒数十名。
与该调查结论相似,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在前段时间出版的《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2年)》中指出,2012年各大类专业毕业生起点薪酬平均水平分别为:哲学专业1600元、历史学专业1871元、教育学专业2263元、文学专业2518元、医学专业2636元、军事学专业2667元、农学专业2703元、经济学专业2708元、工学专业2812元、管理学专业2825元、理学专业2834元、法学专业3021元。总体来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毕业生起点薪酬整体高于人文学科。
薪酬最少的10个专业是文科
这份《白皮书》通过近10万份调查问卷以及一系列相关研究,对中国公立学校文理科班现状、中学生专业选择影响因素、国内外知名院校专业设置规律及就业趋势以及各类专业毕业生的薪酬情况进行了盘点。
在就业率方面,排名前20位的专业中,仅新闻和园林两个文科专业。《白皮书》指出,一些看似冷门的专业在就业方面一点也不冷门。比如给排水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和矿物资源工程的就业率高居前三。
在薪酬方面,理科专业也占据优势。从2012届毕业生的情况看,建筑学、软件工程等理科类专业排名居前。文科类专业中,仅影视艺术技术、德语、保险、财政学排在前十。
相应的,薪酬最少的10大专业被文科包揽,分别是学前教育、美术学、植物保护、小学教育、戏剧影视文学、音乐表演、音乐学、应用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
人文学科毕业生起薪偏低
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不乐观、工作起薪低,确实是当下面临的问题。那么,为何如此?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王建民认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企业行政等部门多是文科生的就业去处,这些部门的岗位需求相对少一点,工资也较固定,而理科生多在企业生产技术部门工作,市场化程度更高,需求量大,薪水较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直言,文科专业就业不乐观、起点薪酬低的原因在于一些大学办学定位模糊。他说:“从办学定位分析,二、三本院校应以培养职业人才为办学目标,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该类学校虽然明知现在的文科专业不好就业,但每年都会扩大招生规模。原因在于,创办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来扩大学校的办学体量相对容易,不需要像理工科专业必需的专业实验室、专任师资。这直接导致文科专业扩招迅猛,过剩的人才无法与社会上的就业需求相匹配。”
起薪不是评判的唯一标准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梅雪芹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工作的好坏体现在各个方面,而薪酬仅仅是其中的一方面,“社会地位、精神需求、工作成就感和工作压力等都是考量依据,而不应该仅仅拿薪酬作为唯一标准。”
南开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袁庆宏指出,面对薪酬垫底的调查结果,文科生不必太过紧张,“毕竟文科、理科两者的职业成长轨迹有着较大区别。相对而言,理科专业对口明确,就业能力的信号显示充分,可替代性较弱,所以职业初期的薪酬较高,而人文学科的学生需要一段较长的社会适配期、经验积累期,所以初期的薪酬较低。但初期薪酬低并不代表文科生之后的薪酬不高。”
网传“工资安全感排行”非官方榜单 武汉白领月入过万仍无安全感
在武汉市每个月挣多少工资才能自给自足,感到安全?近日,“全国各大城市安全感工资标准排行”在网上热议。
网曝:武汉安全感工资7800元 你怎么看?
在这份榜单所列的13个城市中,上海以9250元排名第一,深圳、北京以8780元、8550元分列二、三位,而武汉的安全感工资是7800元。
记者了解到,这份榜单实际上是由网友根据2012年一家人力资源网站发布的2011年各大城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再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及消费成本,计算出来的平均值,并不是统计部门公布的官方数据。
虽然这份榜单“非官方”出品,但话题一出便挑动了广大“上班族”们的神经。面对7800元的“安全线”,不少武汉市民直呼自己“拖了后腿”。特别对于刚工作的上班族来讲,这个数字是“可望而不可即”。但对于月收入超过7800元的群体,他们的安全感更强烈吗?工资的高低真与个人的安全感成正比吗?
上班族:“月薪”与“安全感”的博弈
25岁的小孙本科毕业两年,现就职于武昌街道口一家IT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他告诉记者,月工资拿到手的仅5000元左右,除去每月固定的房租和人情支出,生活上捉襟见肘。
“个人的安全感多少与工资水平相关。我现在最怕的是同事结婚,只要有请柬发下来,我就得操心份子钱。每个月都是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的‘月欠族’状态。温饱都稳定不下来,更谈不上有安全感了!”小孙表示,他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加薪,尽快的稳定下来。
与小孙不同的是,30岁的小王已经迈入了“安全线”。工作经验丰富的他对安全感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工作已经有5、6年了。工资也由以前的四位数进位到了五位数。今年也买房买车了,成为了周围朋友羡慕的对象。但我却认为我离有‘安全感’还差很远。”
小王在武汉光谷软件园某单位工作,他自嘲为“码农”,多年单调的工作磨灭了生活激情。交际的圈子比较窄,每到休假他更愿意宅在家里。
“有房子不代表有家,工资越高也不代表安全感越强。安全感是一种个人的心理感受,我更愿意把他理解成一种归属感。这些并不是物质能够完全满足的。”小王告诉记者,他目前的愿望是尽快找到另一半。
专家:工资高低不能衡量安全感
记者了解到,网络上对“工资安全感”的注解是:所得工资在下次发薪前能否满足个人的开销,若能够满足甚至有富余,即有安全感,反之则无安全感。
不少专家表示,此种评判标准有失偏颇。工资高低并不作为衡量安全感的标尺。
心理学专家认为,在当今社会,个人的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物质挂钩的,而物质就细化成薪资等评价指标,但是并不构成正比关系。如个人的健康、幸福感等,都不是工资高低来简单衡量的。
社会学专家认为,安全感来自多方面,与工资有关,但不完全取决于工资,还要看你属于什么消费观念。每个人的安全感,都与每个人的生活要求有密切关系,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存在一个共用的标尺,工资并不等同于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