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一天喝豆浆时,幼儿发现所发的饼干与往常不一样,有说饼干的形状像银钱,有的说饼干有桔子味……他们边吃饼干,边议纷纷,一时间教室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老师不耐烦地说:“跟你们说,不该讲话的时候不要讲,谁再讲就不给他吃!”
评析:孩子们的表现虽然有违安静进餐的要求,但他们能敏锐地发现新发的饼干与往日不同,对饼干的形状、味道等仔细观察、加以想象,与同伴交流,这是多么难能可贵。教师如果理解孩子,再加以引导,不仅能够调动幼儿兴趣,增强食欲,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案例二
午餐前,活动室的门不知怎么打不开了,好几个孩子围上来说:“老师,怎么了?”“老师,我帮你开门!”情急之下,老师更生气:“去去去,谁叫你们过来的?赶快回到座位上去准备吃饭!”
评析:老师的厉声斥责虽然会让孩子们乖乖地回到座位上,但却使他们失去了一个增长见识的机会,尤其损伤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对已孩子们热情主动的处事态度更是泼了一盆冷水。如启发孩子讨论一下:门为什么打不开?怎样才能打开?岂不更好。
案例三
哑铃操结束了,小朋友们已做起舒缓轻松的操后操,只有辰辰还蹲在篮子前把一个小朋友未放好的哑铃摆整齐。老师着急地说:“辰辰,不整齐没关系,赶快做操!”辰辰却固执地把哑铃放齐才离开。
评析:辰辰的认真态度和执着精神是教育的结果,教师应为他感到高兴,给予强化和鼓励,同时提醒孩子动作更迅速一些。
案例四
一天排队做操时,孩子们发现操场上有个阴沟洞。“老师,那个洞洞里面是什么?”一向敏感的伟伟大声地问。“大概是臭水吧!”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回来时,伟伟和几个孩子不见了。一会儿后,孩子们兴奋地告诉老师:“那个洞洞里面没有臭水,是个机关。我们看见门房爷爷打开洞里的机关,喷泉就冒水了!”“谁叫你们乱跑的,以后没有老师的同意,不准乱跑。”
评析:该批评的应该是老师,而不是孩子。孩子有了发现,为什么不带孩子去看看?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吗?起码,老师应该肯定孩子的发现,他们弄清了一个老师没弄清的问题。
案例五
集体活动的时间到了,小朋友听到琴声纷纷回到座位上,只有星星和斯斯的位置还空着,“又是星星拖拉!”老师正要发火,却看见星星在走廊上帮斯斯系鞋带。
评析:“又是星星拖拉”,老师怎么可以用“成见”去评价孩子?当老师看见星星在帮助斯斯的时候,该脸红了吧?同时,也提醒教师应时时注意做好方方面面的保育工作,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编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见设立规矩是为了成方圆。
对方圆的认识,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要求,因此,规矩也应随方圆的要求而及时调整。这几则案例,规矩束缚了幼儿的个性,埋没了幼儿的创新意识,而这两点又是新时期对“方圆”的要求,规矩显然是滞后了。这些事例都发生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说明“幼儿的一日生活也是课程”这个观念仍未被有些老师接受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