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入园初幼儿的情感适应


 

幼儿入园情感适应是指幼儿将情感的依恋由家庭顺利转移到幼儿园,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没有恐惧、紧张、退缩等不良情绪。幼儿出于一种对父母与生俱来的依赖感和后天同父母建立起来的亲情感,对与父母的分离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与戒备心理。因此,研究初入园幼儿的情感适应,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些研究资料显示,凡被强行(甚至包括非强行手段)和父母分离的幼儿,其生理和心理发育都要滞后于同龄孩子。入园适应是幼儿亲社会化的第一步,保证幼儿情感的良好过度,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能为幼儿适应社会打下一生的基础。  
一、新入园幼儿情感不适应的表现  
哭闹不止型:与亲人分离的恐惧和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一直伴随着他,从早到晚哭闹不止。  
间歇哭闹型:快乐的游戏或亲密的伙伴会使这类幼儿暂时忘记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但在游戏结束或在伙伴突然离开后会继续哭闹。  
焦躁不安型:这类幼儿情绪极为不安,常为了一点小事情大闹不止。甚至表现出破坏性行为,以表现自己对与亲人分离的不满,发泄怨恨。  
沉默孤僻型:这类幼儿多是内向的孩子,以沉默表现出和亲人分离的无奈,对周围的环境或游戏不感兴趣,独立于群体之外,不合群。  
生活环节不适型:这类幼儿多在家中是溺爱包庇型幼儿,在家中吃饭、睡觉、入厕等都有专人守护,而幼儿园都要自己动手,因此,在这些生活环节中表现出不适。  
恋物型:这类幼儿将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家中自己或依恋人的日常用品上,如妈妈的手绢、从婴儿期玩耍的小宠物等。这些物品熟悉的气味会使他们感到亲切,缓解分离的焦虑情绪,为此无论游戏、睡觉、进餐中这些物品都寸步不离。  
谈判协商型:这类幼儿哭哭闹闹入园,然后和成人谈条件,如“妈妈中午来接我”“老师,我不睡觉”“老师,你喂我吃饭等”。答应了他的条件,妈妈才能离开,并且在一日活动中时时提醒老师兑现他的条件。  
入园情感焦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为此,我们要积极疏导,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困难期”。  
二、促进幼儿入园情感适应的途径  
要使幼儿顺利入园,就要深层次的发现孩子的内在需要,只有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保证孩子情感的顺利过度。  
1.家园同步,满足幼儿亲情依恋的需要,促进幼儿的情感适应  
幼儿由家庭进入幼儿园,生活环境的突然转变,加大了孩子对新环境的畏惧情绪,为此,我们要家园合作,最大可能的缩短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差距。如在新生入园前的家长会上,我们动员家长注重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教育,并分发《新生入园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幼儿的乳名、最喜欢的玩具、存在的问题、主要由谁看管、对幼儿园的期待等。问卷的调查分析,教师根据每名幼儿的不同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创设温馨的“家”。通过家访、给幼儿打电话或直呼乳名等方式与幼儿建立亲情关系。  
为了缓解幼儿入园的分离焦虑,我们还和家长协商,采用“宝宝入园半天制”的办法。“半天制”是指幼儿半天入园,等幼儿基本适应幼儿园生活后,改为全天制的入园。这样幼儿一天中有半天的幼儿园生活,半天的家庭生活。和“全天制“相比,有效的缩短了孩子入园的焦虑期。半天制的时限一般定在半个月之内。但在实施中,要照顾到个别差异,有的孩子适应的非常快,就要随时改为全天制。如有的孩子哭闹现象严重,就要延长半天制的时间。但不能过长,以免孩子对家人造成心理的依赖。如果遇到异常焦虑的孩子,我们还可以采用“妈妈和我一起玩”的方法,请妈妈来到集体中,和孩子一起参加游戏,并在活动中和老师一起教育和指导幼儿,教给孩子多种自立自理的能力,加快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  
对于特殊情况的幼儿,我们还通过约谈、家园联系表、电话交流等方式和家长共同协商教育策略,促进幼儿对幼儿园的情感适应。  
2.创设温馨的活动环境,促进情感适应  
积极或消极的情感状态都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这样的环境都会对处于其中的人的心理产生一种影响力,我们姑且称这种影响力为“环境心理场”不同的个体对其所处的环境有不同的需求。如果“环境场”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那么个人就会感到情绪、情感愉悦和满足,就能恰当的表现自我。如果“环境场”不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人的心理需要和环境就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甚至冲突,则出现焦虑、烦躁、逃避等心理趋向。为此,我们应深入了解刚入园初幼儿的心理需求,创设满足其活动需求的活动环境。  
首先:创设温馨、舒适、温暖的心理环境,满足入园初幼儿被呵护的需求。幼儿对妈妈的依恋除了亲情的依恋,还依恋妈妈精心的呵护和关爱。要加快幼儿对新环境的情感适应,老师就应和妈妈一样关爱幼儿。孩子把大便拉在裤子里,我们要和妈妈一样换洗,还要安慰孩子一颗惊恐不已的心。温馨的心理氛围的营造还要渗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如老师亲切富有儿化的指导语,恬静的催眠曲、舒缓的进餐乐等等。细心的呵护,亲人般无微不至的关怀,会使孩子觉得在老师身边是安全的、愉悦的,进而对老师产生情感的依恋。促进孩子的情感适应。  
为满足幼儿发泄内心情感的需要,我们创设了富有个性化、人本化的心理区域。“私密角”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在这里孩子可以向老师或同伴发泄各种不满的情绪,减缓心理压力。“心情区”是孩子们每天表达自己心情的地方,孩子们用高兴、伤心、哭泣等不同的脸谱表现自己今天的心情。老师和小朋友会及时发现同伴中有谁伤心、难过了,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关爱。“我的家”是由孩子们的“全家福”照片组成,孩子们不仅可以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家人,还满足了孩子内心对亲人的依恋之情。  
其次,创设寓儿童化、探索性于一体的物质环境,满足幼儿游戏、探索的欲望。好奇、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丰富的游戏材料不仅激发孩子游戏兴趣,还抵消了孩子对新环境的不适和恐惧感。入园初我们在教室创设了一个小小游乐城,有活灵活现的小象滑梯,有可以捉迷藏的城堡,有孩子入迷的麦当劳。还有摇摇摆摆的小船。各活动区也琳琅满目,音乐区有会打鼓的小狗,宠物角中有会叫的小猫、小鸭、会跑的汽车、会响的机枪等等。孩子们仿佛进了梦寐以求的儿童乐园。这个乐园是一个开放的求知环境,使孩子全身心的、不受约束的投入到游戏中。游戏中小同伴以彼此优秀的游戏经验吸引着对方。孩子们在相互模仿、交流中增强了建立同伴友情。丰富的游戏材料,愉悦的游戏情感,使孩子忘记了对亲人的依恋。  
3.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满足幼儿集体归属感的需要   
每一个幼儿都有集体归属的需要,如果幼儿被团体接纳,那么这个幼儿和团体的规则是和谐的,融洽的。反之,如果幼儿孤立于团体之外,那么他和团体或其中的成员是矛盾、多冲突的,他在这个团体中较少成功的体验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感。甚至会因同伴的排斥而滋生自卑、怀疑或嫉恨等不良心态。因此,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入园的情感适应不可缺少的因素。  
良好的集体归属感,源于集体中同伴的友好的接纳和积极的肯定,“评评好孩子”活动是采用民主评议的方法评出本周国旗下的好孩子,引导孩子发现同伴的闪光点,使每个孩子在他人的认可和赞扬中体验成功和良好的集体归属感。“我评我自己”是引导孩子发现自己优点,形成集体的自我评价。“我会交朋友”的交往活动,是抓住孩子们交往中的偶发事件进行教育,使孩子们在争抢中学会谦让,在独占中学会分享,在探索中学会合作。  
实践证明:入园初幼儿有了可依赖的伙伴,就能将对妈妈的依恋情感转到同伴身上,这种积极的依恋关系,促进幼儿入园的情感适应过程。  
4.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满足幼儿被关注的需要  
能成功的引起老师的关注,是每个幼儿最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被满足的幼儿在老师身边感到安全、归属、自信和愉悦。从而更进一步影响孩子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因为幼儿对幼儿园、其他同伴等的情感认同都源于幼儿对老师情感上的认同,所以,积极的关注幼儿的合理需要是增强幼儿对幼儿园情感依恋的前提。  
总之,适应能力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我们应抓住时机,从环境、同伴、师幼等环节入手,创设适宜的条件,促进幼儿情感适应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