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入园案例:小丁依恋妈妈


    人们总是习惯地把恋父、恋母情结看作是亲情问题,如果孩子不依恋父母,许多人会以为是因为自己对孩子不够好,加倍给予补偿。却忘记了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淡化这种情结。

    请看下面的案例:

    小丁,四岁,小班下学期从街道幼儿园转入我班,刚来时压根就不想呆在幼儿园,刚走到教室门口,便抱住妈妈的大腿又哭又闹,死活不肯进去。如果妈妈能陪伴在旁,就不哭不闹,还能愉快地玩,但不时看看妈妈是否还在。假如发现妈妈不在了,便立即响雷般哭喊起来。如果此时妈妈立即出现,便会立即止住哭声,扑向妈妈怀中,破涕为笑。如此情况若多次发生,她便会紧勾妈妈头颈不放,生怕妈妈会再度消失。妈妈趁其不备偷跑回家,就一直哭喊,嚎着要妈妈,不吃点心,更不与小朋友接触,老师跟她说话,她不但不理还用脚踢老师。在她心里,只有妈妈最好最亲,谁她都不需要。有时闹得厉害,我们的教学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这种情况持续半个月。

    据她妈妈反映:小丁4岁了还总是离不开妈妈,特别依赖妈妈,什么事都要妈妈,在家是妈妈的小尾巴;连玩耍、睡觉都要妈妈陪着,妈妈离开她一会就又哭又闹;只有母亲在身旁,她才会感到安全。小丁对妈妈的依赖远远超过了与她同龄的孩子,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现状分析:

    现实情况:

    据了解,小丁爸爸做生意较忙,少在家;妈妈没有工作,一心一意在家当家庭主妇,小丁从小由妈妈一手带大,有典型的恋母情结。因为妈妈怀孕时常生病,小丁先天体质较弱,妈妈对她特别保护、格外娇宠,孩子的事情总是包办代替,一时一刻不愿放手,生怕孩子出什么意外;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更是百依百顺;在家父母怕孩子与同龄幼儿玩耍跌破头、摔伤腿或发生冲突,不让她与邻居小朋友交往。有空时总把孩子揽在怀中,母子俩自个玩。

    分析结果:

    孩子在1岁半至3岁时是敏感性和依赖性最强的时间段,如果妈妈过分溺爱、保护孩子,就会造成孩子的恋母心理。一般来说,过于恋母的孩子往往是由妈妈的“感情私有”造成的。有些妈妈希望孩子只爱她一个人,只对妈妈一个人亲热,孩子越依恋她越高兴,不愿意看到孩子对他人有感情,认为这样会冲淡孩子对妈妈的感情。妈妈的这种私心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婴儿时期,妈妈对孩子的怀抱、爱抚等良性刺激对婴儿的身心发育很有利,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妈妈对孩子的爱抚如果依然那样,就会人为地造成孩子的婴儿化心理时期延长,干预了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孩子的恋母心理。

    孩子过分地依恋母亲,整日只想和妈妈在一起,生活圈子过于狭窄,对孩子智能、合群行为的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还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和感情脆弱,不能适应社会。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是社会的一员,他必须同各种人接触,必须具有社会化的感情,将来才能融入社会中。那么,对于小丁,妈妈和老师应该怎么办呢?

    二、应对措施:

    (一)教师的指导策略:

    1、教师象妈妈般关怀她,与她交往。

    在教室里,主动拉她的手,亲切地与她说话,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平时找机会亲近她,抚摸她的头、身体,与她进一步靠近。尽量抽时间和她坐在一起,陪她玩游戏,手把手教她绘画;帮助她消除陌生、不安和排外心理,让小丁心理产生对老师、幼儿园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2、为她提供一个亲松开放的交往环境。

    招呼小朋友关心她,与她聊天,与她友好地交往。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能丰富她的生活内容,愉悦身心,分散她对母亲的思恋,使她渐渐融入班级,提高与同伴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减轻她对母亲的依恋。

    3、教师多观察她,了解她内心的想法,使她从对妈妈依恋转移到对老师的喜爱。

    让班内性格开朗的孩子主动和她讲话,带她到园内各游戏场所玩耍,上厕所时让女孩子陪她一起去,使她能够多结交几个小伙伴,多参加集体活动。通过我们的良苦用心,她越来越勇敢,愿意四处走动了;能主动跑到你身边,和你一起玩了。

    (二)指导家长采取的策略:

    1、立即停止高度溺爱和庇护的不良家庭教养方式,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教养自己的孩子。

    首先让小丁同其他亲人多接触,培养她对其他亲人的感情。让孩子和比较亲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几天,让她多与其他家人进行交流接触,适当离开妈妈,清除依赖性。

    2、鼓励孩子的独立完成精神。

    不要事事都替孩子操心,而是放手让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尽量自己照顾自己。如让孩子自己夹菜吃饭、洗手、洗脸等等,当孩子确实做不好才帮助她一下,要尽可能鼓励她自己完成,并记住表扬孩子的努力和成功。

    3、要“爱在心上”,不要“爱在面上”。

    不要经常对孩子做各种像对婴儿那样的亲昵动作,如亲脸、紧拥,过多地抚摸其身体等。要让孩子逐渐意识到自己慢慢长大了,不需要妈妈像对小婴儿那样对待自己了,这样也可以逐渐淡化其对妈妈的依恋。

    4、为孩子在社区的邻居中找几个小伙伴,培养她对小伙伴的友好感情。

    让他们在一起玩玩,互相串串门。鼓励孩子和同龄人交朋友。周末多带她到人多的公园、儿童乐园去玩,使她逐渐地体会到生活中不仅有母子、父子的亲情,还有亲人之爱和同伴的友情。

    5、改变那种一味迁就,百般依顺的做法。

     如:晚上让孩子独自睡觉,妈妈不要陪睡。以前小丁晚上非要缠住妈妈,非要妈妈搂着睡,否则就不肯入睡。这样久之,孩子就较胆小、怯懦,缺乏独立性。从小培养孩子独睡的良好习惯,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些现象。

    6、不必过多地限制孩子自由玩耍,束缚孩子的手脚。

    即使你单独同孩子在家,也要尽量孩子让独立看电视、看画册,听故事录音等。孩子的活动多了,注意就不会只集中在妈妈一人身上了。

    7、及时根据小丁的表现对妈妈的教育方法进行调整。

    如:姥姥有一段时间生病住院,妈妈得去照看。借此机会,让爸爸晚上带着她,使她能够和爸爸进行接触,从而减少了对妈妈的依恋;同时妈妈告诉小丁必须上幼儿园,就像爸爸每天出去开铺做生意一样,是自己进入社会的一种本领。

    三、个案转化效果:

    因为幼儿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可塑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纠正及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小丁慢慢地改变过来,妈妈送她到教室门口,能高兴与妈妈道再见;能和其他幼儿一样在幼儿园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了,不粘妈妈了。

    四、思考与体会:

    幼儿园是孩子走入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从小家庭来到大集体中间,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家长摆正心态、走出困惑、迷惘。希望年轻的母亲要懂得科学育儿,不要溺爱娇惯自己的孩子。要正确认识良好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孩子身心的成长,也有利于他长大后的社会情感发育,使他能对别人充满爱心和信任。小丁的转变与家园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只有家园努力配合,才能使孩子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希望更多的年轻父母能够帮助恋母的孩子走出心理误区,学会给孩子以真爱! (沈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