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小班个案:让"不会"远离孩子

案例:在我们小(2)班,有个名叫毅毅的小男孩,在艺术绘画活动中的表现较特殊:每次我讲解完作画要求后,孩子们都兴致盎然地开始画画了,只有毅毅呆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当我上前询问他时,他总说:“老师,我不会画,你帮我画。”有好几次都是我手把手的教他画,当我帮他一起画好后跟他说“你看,你的小手多灵巧、画得多棒,接下来自己会画了”,可我的手刚停下来,他还是述说“不会画”,结果就是以不画而告终。我意识到他的一句“不会画”已成为口头禅,同时也成为他在艺术绘画活动中不动手的理由。

    案例分析:

    面对毅毅的这种情况,我认为孩子自身的心理有一定的障碍,要帮助孩子改变这种不良的心理,首先要弄清孩子“不会画”的真正原因:是孩子不想画、不敢画,还是确实不会画。只有了解了具体的原因后,才能给孩子提供适宜的支持和帮助,及时发现并挖掘豪豪感兴趣的事物与自身的闪光点,作为教育的切入口,让“不会画”不再成为毅毅学习活动的借口。

    经过与家长的沟通,得知毅毅的父母都很忙,从小由爷爷和奶奶带大的。长辈们的过分溺爱使豪豪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有时豪豪的父母要他去尝试学做一些小事情时,他也总以“我不会”作为拒绝的理由。当父母要批评和教育他时,他总以“哭闹、不吃饭”等行为胁迫家长妥协。久而久之,毅毅在各方面的发展与同年龄的孩子相比慢了半拍。因此,入学以来他因得不到同伴的认可、心里又害怕老师的批评而变得缺乏自信不敢画。

    案例对策:

    其一 :家园达成共识,步调一致,共育孩子。

    我认为毅毅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导致孩子“不会画”的原因之一。为了改变豪豪的这种不良习惯,首先从豪豪的爷爷、奶奶入手,改变他们的思想与教育观念。我刻意地安排了几次家访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豪豪和小伙伴们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比较有针对性、典型的事例用摄像机拍录下来,委婉地与毅毅的爷爷、奶奶进行讲解和分析,宣传一些科学育儿知识,让家长意识到自己孩子的簿弱点,建议家长多放手,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家中多和他交流、游戏,一同进行手工制作、绘画等活动。只要孩子肯动手,就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观察他的兴趣点,抓住他的兴趣爱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其二:在班级里创设一个适宜豪豪的温馨环境,缓解孩子的紧张压力。

    在班级里我特意制造各种机会,采用赏识、鼓励、表扬、微笑、拥抱等多种教育手段,引导他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并利用同伴们的力量来感染他、激励他,鼓励放任他多和小朋友一起参与游戏、绘制等活动。一旦发现他与同伴一起交流或动手制作了,马上给予表扬或正确引导,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乐趣,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同伴的尊重和理解,从而迈出坚定、勇敢、自信的脚步,全身心的投入到愉悦的活动中去。就这样,经过两个多月的家园合作,我欣喜地看到,五彩斑斓、形象天真活泼的画纸已慢慢的出现在毅毅的小手下,我也再没有听到“我不会”这句天真、幼稚的口头禅了。由此我想到: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充满信心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幼儿只有参与各种活动,大胆的去做、去想了,在实践中体验成功或失败,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要有丰富、广博的知识,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要注意倾听孩子、读懂孩子、包容孩子,给孩子适当的帮助和支持,挖掘孩子的兴趣点与闪光点,引导孩子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去操作、去探索,让孩子感到自己在被尊重、被理解、被认可的基础上,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编后语:

    新《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及学习方式采取有效的活动内容、形式和教育方法,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时时关注和了解每一位孩子,让“不会画”不再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借口,让他们一个个变成可爱的小天使,用自信的脚步走向未来精彩的每一天。(孔慧)
声明:学前谷-中国婴幼儿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来源: http://www.baby-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