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中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案例

中班幼儿普遍存在自理能力弱的问题,尤其是男孩,这大多是因为家长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管得太多,甚至包办代替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取得家长的配合是关键。

    上周末,我很有幸地参与了“心语沙龙”活动,本次的主题是“如何培养中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活动中,家长们非常热情地参与其中,提出了他们的困惑,积极与老师互动,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在之前的调查发现中,我们发现了中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共性问题。

    一、小年龄男孩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弱

 

    案例:我们普遍发现班级里小年龄男孩的个子都比较娇小,在平时,他们的动手能力相对来说较弱,而且喜欢依赖他人的帮助,有时得不到帮助还会哭闹。

    分析:如今社会,男孩的父母对他的成长过程中在生活上的关注比较多,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照顾的无微不至,所以导致男孩在生活能力上较弱。尤其是年龄偏小的孩子,由于自控能力、理解能力及自理能力等相对较弱,适应起来会更慢、更困难。

    二、家长尤其是祖辈喜欢包办

 

    案例:有些家长认为:“现在孩子太小,等他们长大了再学也来得及。”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太小,动作慢,反而添乱,还不如自己干。”

    分析:前一种看法反映出家长不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如果能够抓紧时机有意识的培养,往往费力少收获大,事半功倍。相反,忽略了这点,错过了最佳年龄阶段,以后再想弥补,既困难,也费劲了。后一种观点是怕麻烦的思想,大人老是嫌孩子干的慢、干的不好,不让他们学着去干,那么,到什么时候孩子才真学会呢?“实践出智慧”,人的本领不能靠长大了自然会的,而是在大人的耐心帮助下逐步学会的,慢慢的提高,否则,孩子会从小养成依赖的习惯。

    三、家长与老师的不配合

 

    案例:老师发现幼儿在用餐时拿勺的方式不正确导致吃饭时桌子上弄得很脏,教了幼儿正确的握勺姿势,但是幼儿总做不到。于是老师向家长反映此情况,希望家长在家配合,但该家长却说:“我们是出了钱的,就是要让你们老师教。”
 
    分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做好小朋友的培养和训练,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老师教授幼儿正确的用餐方式,但是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长时间的联系。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每天是八小时,其余时间都是在家度过,试想一下,如果在学校掌握了正确的用餐方法后而回到家又不能做到,这样的好习惯能否养成呢?所以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家园共同来完成的。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绝不应只是要求,而应该按“解释——示范——在大人指导下完成——独立完成——评价”这样的顺序进行。有些家长也不了解四五岁的孩子能乱扔几十件东西,但不会把它们收起来;需要逐步培养孩子自己做;但也不能包办代替。

     教育对策:

 

    针对以上案例,我们也进行了仔细分析,做了相应的对策。在幼儿园里,我们老师利用各个活动环节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如:

    1、利用值日生制度,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比如:擦桌子、椅子;整理餐具;扫地;整理玩具等。

    2、利用各种有益的游戏,在高兴愉快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组织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赛,像穿脱衣裤、折叠衣裤等等,在比赛游戏中,让他们在情绪高涨中自觉锻炼,提高生活自理的水平。

    3、利用有关的教学内容,在学习知识中培养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但是,单靠幼儿园里学习是不够的,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结语: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生活场所,父母是幼儿第一任老师。幼儿日常生活中独立的生活培养,需要家长的支持,所以家园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幼儿的生活自理培养和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在不成为幼儿负担与压力的前提下,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到自理方法和技能,尽量让幼儿多动手、多操作,这样才能促进他们动作发展和聪明才智的进一步发挥,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