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从依恋视角看新入园幼儿爱哭闹现象

    摘要:
    新入园幼儿爱哭闹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从依恋视角进行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本文先提出依恋的概念,又提出了依恋有三种类型:安全型、反抗型、回避型;接着从母爱丧失、养育方式、家庭与社会环境等不同角度来阐述、分析依恋与幼儿哭闹的关系;最后对这种关系提出对策,可以有效地缓解新入园幼儿的哭闹现象。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一个新入园的幼儿,如果长期处在爱哭闹的状态中,就有可能对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应该在最短时间内稳定新入园幼儿的情绪,避免他们哭闹不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出他们哭闹的原因,以对症下药。 
    一、依恋的概念
    依恋是个体对特定他人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联结。对人类而言,依恋关系最突出地体现在父母子女关系、情人和亲密朋友关系之间。相互依恋的人,不管是父母子女还是情人、朋友,总要包含着相互的爱恋、亲近、依随、附着和相互影响,并且极力保持和维护这种密切关系。
    幼儿的依恋的行为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亲子依恋类型。
   (1)安全型依恋:只要母亲在场,他就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他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和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他又容易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
   (2)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每当母亲离开时,他都会大喊大叫,极度反抗,但当母亲回来时,他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母亲的爱抚,又拒绝母亲的接触,并不时地朝母亲这边看。
   (3)回避型依恋:母亲离开或回来他都无所谓,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并没有建立起特殊的情感联结。在这三种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反抗型和回避型依赖内则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二、哭闹的依恋因素分析 
   (一)母爱剥夺 
    有相当多的心理学家强调包括亲子关系在内的一系列早期经验在形成依恋中的重要作用。亲子依恋是孩子在两岁前与母亲或主要抚养人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纽带。母亲不仅能满足婴儿生理上的需求和情感的“饥饿”,而且是孩子心理上的“安全岛”和快乐的源泉。只要母亲在他身边,他就能安心、愉快地玩耍,探索周围的环境。而陌生人的突然到来,用眼睛盯着他看,走到近前要从妈妈怀里抱走他,这对很小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心理刺激,将使他感到不安、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儿童年龄越小,接受他所经历事件的影响就越大。母婴分离进而与家庭分离对儿童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事件,对儿童心理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影响。鲍尔贝在1951年出版的《母亲照顾与心理健康》一书中强调,如果婴儿在关键期内没有与母亲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结,那么儿童的人际关系和情绪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不可逆转的损害,形成一种“无情感的性格”。 例如:如果儿童到二岁半才得到母亲的关爱,那这种关爱对儿童的成长就几乎不起什么积极作用了。  
   (二)情感失落
    造成新入园幼儿情绪问题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情感失落。许多幼儿晚上都与父母同睡,形成了特殊的依恋情感纽带。当幼儿刚全托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势必会产生一种心理反差,表现出不安、哭闹等消极情绪。且幼儿与照顾者(主要是母亲)的关系越密切,见到生人就越易产生害怕等不良行为。如:聪聪(男,4.5岁)因父母中年得子,对他娇惯溺爱异常,使之产生严重的依赖行为,特别是对母亲的依赖,在家时每天晚上都粘着妈妈与他同睡,否则就大声哭闹。入园后,他说什么也不放妈妈走,做什么事都要妈妈陪。
   (三)家庭与社会环境因素
    1、幼儿对环境的不适应
    孩子出生后,其主要生长环境就是家庭,由于父母关切与呵护,他们爷爷和奶奶更是如此,所以从内心会得到一种安全感。当他进入幼儿园面临一种新的环境时,虽然对周围的一切有了印象,但生疏感、孤独无助感还较强,这时这种安全感就会打破,心里会产生种种不适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幼儿的情绪乃会很不稳定。如果解决不好,他们的情绪会越来越难以控制。家长送幼儿进幼儿园,其根本目的,一方面是使父母摆脱幼儿的拖累,轻松、无牵无挂的去工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幼儿通过群体的生活,改变他们的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养成自律、自理、谦让、适度等待、初步与人交往等良好的习惯,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幼儿对人陌生
    幼儿刚入园,除了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更多的还是对周围人的陌生。周围出现的都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而且教师顾忌不到每个孩子,所以幼儿很容易想家。
    3、幼儿在园吃饭、睡觉等不适应
    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都是有规定的,所以幼儿不能像在家里那么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行动得到束缚。更常见还有是幼儿对幼儿园的饭菜不合口味,有严重的挑食、偏食、厌食现象。但一些老师或阿姨都会强迫幼儿吃。午睡也是如此,新入园幼儿无法适应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而老师更多的是采取强制的方法。这些因素导致幼儿入园爱哭闹。
    三、从依恋角度提出的对策
   (一)要让幼儿与父母、老师、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
    与对父母的依恋相比较,幼儿对老师的依恋更多的是寻求注意与赞许,并且年龄越大的儿童在这方面表现得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表示依恋的方式日臻完善,并逐渐由外显的行为依附、跟随等转向为内隐的行为:尊重、信服、敬畏等。在幼儿园里,你会发现中、大班的儿童已经善于掩饰自己对老师的依恋之情。如当某老师生病时,他们知道后会把妈妈买给自己的蛋糕或水果悄悄地送给老师,若老师不接收,他们会感到不快,甚至以撒娇的方式强迫老师收下,表现出幼儿执着的依恋,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强化幼儿这种行为。
    幼儿对同伴的依恋,与对父母及老师的依恋也表现出不同。在母子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依恋具有“保护与被保护”的性质。而对老师的依恋主要是建立在敬爱的基础之上,是为了求得老师的好感与赞许。同伴之间的依恋则要求以对对方的尊重、信服为前提,并以此形成友情和依赖的协调关系。在幼儿初期,儿童所表现出的对同伴的亲疏、好恶,主要是以在游戏或学习过程中能否共享玩具、互相合作以及座位的远近、家庭住址的距离等来决定的。在幼儿园小班,你常常会发现那些手拉手、结伴而戏的儿童,其家庭大都是近邻。到了幼儿中期 ,儿童开始对同伴发生兴趣,并逐渐将注意的中心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同伴身上,开始关心同伴的衣着、言行 ,甚至模仿同伴的兴趣爱好,向父母要这求那。不仅如此,而且对同伴产生了同情、谅解、友谊等情感。然而,这种同伴关系又是极不稳定的,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尽管如此,这种极不稳定的同伴关系对儿童将来适应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儿童通过这种不稳定的人际关系的认识与掌握,从而逐渐学会了初步的人际交往。这一规律在幼儿晚期就表现得越发明显了。例如,幼儿园大班的儿童,他们的交往已相当广泛了,不再局限于与同班好友的接触,而是与班外、园外的小朋友交往了。这既是一件好事,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难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束缚了幼儿与同伴的来往,是孩子最感委屈的事。假如儿童在幼儿期不与别的孩子正常交往,一直处于比较孤寂的状态,则以后参加集体活动时就会显得相当不适当。因此,家长们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和老师要为幼儿之间的正常交往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同情心、友谊感以及相互信任和帮助的思想,对幼儿在相互交往中萌发出的依恋之情要尤为珍视并正确引导。
   (二)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
    首先,要提前家访,分批入园。入园前,教师可通过家访或电话联系,了解幼儿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熟悉幼儿的生活环境。家访时,教师可主动接近幼儿,与幼儿一起游戏,消除幼儿对教师的陌生感。另外,教师还应善于观察幼儿的生活环境,如幼儿的游戏室是如何布置的,喜欢玩什么玩具等,这样的教师才可在幼儿入园后,尽可能为幼儿营造他熟悉的环境。而让幼儿分批入园,则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照顾新生,进行重点引导。同时,先入园的幼儿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常规,他们的行为对后入园的幼儿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入园前,可邀请幼儿来园熟悉环境,让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以小客人的身份到班上作客,可让先入园的小朋友准备自制的礼品送给新生,加深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幼儿有“想上幼儿园”的欲望。同时,可建议家长通过讲故事,念儿歌、做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进行进一步认识、了解幼儿园。另外,还要指导家长培养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服、洗脸、刷牙等;提前按照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安排幼儿生活,使幼儿的生活钟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相吻合。
    第三,入园后重视幼儿的情感转移,设法将幼儿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
    1、营造幼儿熟悉的环境。如让幼儿玩自己喜欢的玩具,允许幼儿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图书到幼儿园;暂时保留自己的习惯;称呼幼儿的乳名等,这些都会让幼儿倍感新切,从而消除陌生感。
     2、设法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稳定幼儿情绪。教师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教师可化妆成幼儿喜爱的形象,表演幼儿喜爱的故事,还可利用童话般的户外活动环境,让幼儿选择喜欢的大型组合玩具,开展各种游戏,使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生活。
    3、以形体语言亲近幼儿,让幼儿有亲切感。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感,多与幼儿肌肤相亲,如拍拍幼儿的小脑袋,拉拉幼儿的小手,抱抱他,和幼儿说几句悄悄话等,都可经让幼儿对教师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当幼儿对老师产生依恋感时,他就会喜欢上幼儿园,从而顺利地实现从家庭生活到幼儿园生活的过渡。
   (三)让幼儿带玩具上幼儿园。
    三岁孩子入园了,每天上幼儿园的时候都要带上自己心爱的玩具、毛巾、被子、枕头,还有的甚至是袜子。对于2—3岁幼儿表现出来的这种依恋感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不应该随便阻止。孩子对于早期一直玩弄的物品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依恋感,就如同幼儿需要定期的皮肤抚触一样,不仅是一种心理的需要,同时还能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四)创设良好的“家”的环境。
    这一时期,教师可以将娃娃家等活动区域模拟家庭布置,让孩子围坐在教师身边,一起看电视、听故事,设置母子对话的情景,一起说悄悄话,让孩子有回家的感觉,感受“家的温馨”。此外,还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兴趣等进行分组活动,使之在最短的时间找到朋友。也可在墙面开辟“我的一家”专栏,用于粘贴幼儿的全家福照片,使幼儿焦虑时能在这里获得缓释。
    新生入园幼儿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从依恋的角度看,我们怎样尽量解决孩子的不稳定情绪、较快地跨过适应性坡度,从而稳定情绪愉快地上幼儿园呢?这就是在于我们父母和老师是如何去做了,相信只要我们用爱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和关心爱护幼儿、教育幼儿,孩子们是会很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会是一张张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笑脸。
    参考文献:
    [1] 李幼蕙.亲子依恋的影响因素述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02.  
    [2] 陈苗.新全托儿入园的情绪问题及教育措施.
    [3] 鹿海云. 新入园幼儿情绪不稳的原因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
    [4] 封安青. 赶在新生入园之前[j]. 幼教园地,2001.08 .
    [5] 杨锦绣. 浅谈小班幼儿入园的心理准备[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
    [6] 方润萍. 走向幼儿园-儿童社会适应重要的一步[j].家庭启蒙,2003.09.
    [7] 陆玲玲. 送孩子入托后的工作[j].家庭启蒙,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