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入园适应期教师语言运用的策略

    每年九月,幼儿园都面临着一批新婴幼儿入园。在最初的几周甚至几个月,教师都会花费很大的精力去指导、帮助他们顺利渡过入园适应期。语言是教师指导婴幼儿的重要手段,笔者结合自己在婴幼儿入园班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谈谈婴幼儿入园适应期教师语言运用的策略。
    一、婴幼儿入园适应期教师语言的主要类型及其价值
    按照教师的用语方式及其发挥的功能。婴幼儿人园适应期的教师语言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主要教学语言。它是指在呈现教学活动目标与内容、同婴幼儿进行学习对话及指导婴幼儿时所使用的语言。如,“请吃好饭的小朋友拿杯子漱口”、“请把红皮球放在红色的筐里”、“请苹果组小朋友拿着自己的小动物杯子喝水”等。
    教师主教语言在幼儿入园期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价值。2~3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语言学习多以模仿为主,因此教师的语言是幼儿说话的重要模仿对象。在教师语言的指导下,幼儿从不完全会说话到会说话、从不善于表达到准确流利地表达、从不愿意进行语言交流到喜欢进行语言交流。能激发幼儿在语言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从而逐步喜欢幼儿园的生活。二是教师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师语言承载的文化本身对于孩子是新奇的、有趣的,在师幼交流和互动中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促进孩子的发展。此外,入园适应期的幼儿如果把兴趣、注意力转移到教师语言及其背后承载的知识上来,养成爱学习的习惯,他们就会渐渐喜欢上幼儿园。比如,可以通过跟老师做一些互动的手指游戏、音乐游戏或儿歌朗诵,用积极生动的肢体语言,吸引幼儿注意,使他们暂时忘记对父母、亲人的依恋,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入园适应期,幼儿从独享玩具到和同伴分享玩具,从随意性生活到有规律地生活。因此,教师的主教语言往往应以引导性语言为主、规定性语言为辅,着眼于幼儿的即时兴趣和现有水平,根据特有的教育情景引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并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培养常规性行为与习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缓解焦虑情绪。
    辅助教学语言。它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激励评价幼儿、培养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创设活动情景、表达教师的积极期望等方面所使用的语言,这类语言与教学活动紧密相关,是完成教育任务、达成教育目标的辅助语言。如,“香蕉宝宝的小耳朵真听话”、“某某小朋友今天真能干,能自己拿勺子吃饭”等。
    教师助教语言在幼儿入园适应期的价值表现为:通过师幼间的语言交流、互动活动等,使幼儿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护、关怀,并从中获得依恋、安全等情感体验,形成对教师的亲近、信任、接纳等情感态度,从而拉近师幼间的心理距离,减轻孩子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构成有利于师幼间心理沟通的积极心理场。教师应多以激励性评价语言等助教语言,在师幼间传达肯定、赞许、期待等,使幼儿关注教师和同伴的言行,喜爱蕴含丰富教育意义的游戏,培养好奇心、动手习惯和参与意识。同时,以说服性语言为辅,让幼儿感知并初步形成判断行为是非的意识。
    课堂管理语言。它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而使用的语言,这类语言本身不直接指向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只是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创造条件。由于入园适应期的幼儿缺乏必要的规则意识、团体互动的经验和交往能力,需要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管理。如教师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时的语言:“我找漂亮的小眼睛”、“我最喜欢×××”、“我要找我的好朋友”等。幼儿入园适应期,教师课堂管理语言的主要价值在于:一是沟通师幼情感,面对陌生的幼儿园、陌生的教师和同伴,再加上语言不通,入园适应期的幼儿往往需要寻找新的精神支柱和依靠,教师在管理幼儿时使用关爱、温和、恰当的语言,能够起到稳定幼儿情绪、拉近师幼间的心理距离、激发幼儿积极情感的作用。二是缓解幼儿心理压力。在管理语言中,幼儿透过教师的语言,体会到教师是充满善意、关爱自己的,他们可能会感到安全,焦虑感就会减轻,如果教师能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满足孩子的新鲜感、好奇心,孩子就会慢慢喜欢教师,喜欢幼儿园和同伴,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
    二、教师运用语言的主要技巧
    三岁左右的婴幼儿情感发展是很不稳定的,缺乏情绪控制能力和意志力,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情绪易受感染,看到别人哭时跟着哭;对父母或其他抚养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没有看见亲人就会哭闹。针对新入园婴幼儿的这些特点,笔者提出如下一些用语技巧。
    将抽象的语言变为直观的语言。婴幼儿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教师随时采用的方法就是要抓住孩子的这一年龄特点,通过幼儿对教师指导策略的行为反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设计并调整自己的指导语言,使孩子易接受、易行动。如,新入园幼儿在午睡时,一舟、嘉佳等几个小朋友总是喜欢把头抬起来到处张望,肩和手都露在外面,老师不断地提醒“睡下去,睡下去”,结果他们还在抬头。怎么才能让孩子不再抬头,将头放在枕头上躺好呢?老师换了一种方式和幼儿交流:“把头挨着枕头,头不能离开枕头。”这样孩子就都听懂了,知道把头挨着枕头躺好。 
 

将熟悉的物品拟人化。婴幼儿喜欢将物品拟人化,他们常常会对着物品自言自语,教师抓住婴幼儿这一现象,把“物”比做“人”,与孩子沟通、交流,使孩子听懂、听明白。如,每次婴幼儿在洗手前教师不断地强调“开小水洗手”,可孩子们还是开大水。怎样才能使他们理解并落实在行动上呢?通过教师不断商议、评价、调整语言,教师将水管拟人化,对孩子们说:“听听,水管喜欢小声说话,不喜欢大声说话。它可喜欢朵朵、小白兔啦,因为他们俩开小水,他们的水管在小声说话。”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能自觉开小水洗手。
    将复杂的语言简单化。在自评中,我们发现婴幼儿在2~3岁这个时期,会说2~5字构成的句子,复杂的语句孩子无法完成,而且会影响孩子用语言表达的自信心。教师抓住婴幼儿的这一特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调整相适宜的语言,给孩子提供宽松的语言环境,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如,在一次《找帽子》的语言活动中,每个孩子戴了一顶自己的帽子,在请小朋友给小动物戴帽子,并说“小兔,请你戴我的帽子”时,多数孩子都不能说完整,甚至有的孩子干脆不说。教师发现这一现象后,马上意识到可能是语句长的原因,便对句子进行了调整,将语句简单化,改成“小狗戴帽子”、“小猴戴帽子”等。这样调整之后,大部分孩子都能说出短句了,而且愿意大胆表达。
    此外,对待新人园的婴幼儿,教师在用语上要充满爱心,在细心照顾孩子的同时一定要多说、反复说,让孩子熟悉教师的语言;要善于改变用语方式,引导孩子多说,说自己高兴的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放松心情;要用语言为孩子们搭建交往的平台,鼓动他们相互间建立真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