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如何从活动教案评析幼师的价值取向?

    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是一种代表某种价值取向的活动,教育者的言行、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教学环境等等都代表着某种价值取向。某些价值取向是明显的,而且已为教育者所认识,它们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还有一些价值取向则是隐性的,它们潜藏于事件背景、人物言行之中,对受教育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隐性的价值或者已为教育者所知,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不为教育者本身所知。作为教育者,应当了解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包含的价值取向,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对于培养人才的作用。
  本文拟对一个幼儿教育活动实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激起教育者对自身价值取向的反思和审视。
  一、活动概况
  1、活动背景:这是一次公开课,有几十位幼儿教师和部分领导观摩和讨论。活动的题目是想象画活动“蚂蚁的家”,此活动是该班幼儿主题活动“蚂蚁”的一个部分。
  2、活动过程:
  (1)欣赏图片,了解人类的家。
  为了引导幼儿对比人类和蚂蚁的家,教师事先从网上收集了许多关于“人类的家”的图片,从宫殿到城堡,从农家小屋到摩天大楼,各种建筑都呈现在幼儿面前。
遵循由外至内的原则,教师还安排了一些展示房屋内部陈设的图片。这些“家”色彩艳丽、装饰豪华、富有现代气息,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有位小朋友说“这是宾馆”。
  (2)认识蚂蚁的家。教师给幼儿呈现了一些关于“蚂蚁的家”的图片,与人类的家进行对比。随后,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家比蚂蚁的家舒服?怎样才能让蚂蚁像我们人类一样过得舒服?孩子们的讨论围绕着现代人类科技筑就的家来进行。
  (3)幼儿自主想象和创作。儿童们画的想象画展现的多数是人类当代高科技条件下的生活。
  (4)讨论和评价。教师请个别幼儿向他人介绍自己的作品。
  二、对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价值观的分析
  1、对不同生物生存方式的判断:人类生活比动物生活要优越。
  教师向幼儿展现的都是人类社会著名的建筑物,在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向幼儿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人类生活得非常舒服。当引导幼儿对比蚂蚁的家时,教师使用的提问用语(“比较为什么我们的家比蚂蚁的舒服?”)已经带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人类的生活更为优越。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蚂蚁虽然不是高等动物,但是它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极为契合,是适合它们的方式。科技的发展确实使人类的生活越来越舒适,但是这种舒适的背后也隐含着许多问题,因此,人类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优于动物的生活方式仍是值得商榷的问题。从现代教育的理念来说,教育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实现此目标,人类必须尊重和保护其它物种的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教师的行为中所隐含的价值判断可能导致幼儿对其它生物、其它生活方式采取片面的、武断的价值判断甚至对其表示蔑视,而这恰恰与生命教育、和谐教育的宗旨相悖。
  教师出现此方面问题,可能与其活动定位有关。很显然,教师将其定义为一个艺术活动,在无意间就忽视了活动的科学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受到分科教学思想的影响,缺乏“整合”的意识。教师完全可以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蚂蚁和人类的家各自具有的意义。
  2、对“家”和“美”的判断———代表富人阶层的价值判断。
  一般而言,人类的“家”包括物质(房屋、家具等)和心理(安全感、舒适、温暖等)两方面的内涵。从教师呈现的关于人类的“家”的内部陈设的图片以及幼儿的反应中,我们可以解读教师对“家”的意义的理解。当幼儿欣赏这些图片时,不禁有幼儿说图片上的“家”像宾馆。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这些图片反映的是孩子们日日生活的“家”吗?这些“家”对于孩子们建构“家”的概念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这些形式的“家”能让幼儿体验“家”的情感内涵吗?出现这种课程内容与幼儿生活脱离的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许是因为收集资料渠道单一(网络),或许是因为教师收集材料的目的只是为了展现人类生活的富裕形式,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怀疑教师对“家”的理解和判断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对富裕的物质生活的追求。众所周知,当代多数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家庭装饰都不会像图片中的“家”那么豪华,甚至有许多幼儿的家庭相当清贫简单。富裕的生活人人向往,但是对于那些现实中置身于清贫的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又该如何看待自身的存在价值呢?
  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收集的资料所反映的价值取向,这是可以谅解的,但令人心痛的则是有的人公然肯定这样的价值取向。活动结束后,有人指出图片代表的价值取向的问题,希望能够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增强教育的人文性。但是却有在场领导这样辩护:贫穷中没有美。她的理由是:艺术活动要向人们展现美,而清贫、简陋中没有美。言外之意,清贫就是丑陋的。从这位领导的口中说出这样的价值判断,这足以说明某些教育者的头脑被代表着富人阶层的价值观所占据。人们对美的理解不尽相同,但较为认可的“美”都包含了和谐、自然的含义,清贫并非是丑陋的,中野孝次在其著作《清贫思想》中就曾说“清贫即美德”。艺术教育的职责不是在于向受教育者展现用丰富的物质堆砌起来的“美”,而是要引导受教育者感受真实生活中的美,引导受教育者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无论幼儿身处的家庭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只要他们是在家庭的关爱下成长,那么他们的家就有着独特的“美”,而这些美是值得教育来关注和提倡的。
  3、教师的引导和经验准备———以成人的思维为主导。
  活动的前两个环节可以被看作是经验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一种倾向,即引导幼儿按照老师的思维进行比较和想象。这两个环节都体现出很强的控制性。其一,教师预先选定了比较的对象:人类的家和蚂蚁的家;幼儿没有选择权,只能就教师设定的范围进行比较。世界上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的“家”,为何教师只选择人类的家和蚂蚁的家进行对比?难道不可以让幼儿自主选择其它生物的“家”来进行比较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限制实际上也限制了幼儿想象素材的来源和想象空间。其二,教师规定了比较和分析的角度:现代化程度的高低。现代化只是人类的发明,与蚂蚁的自然生存方式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在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幼儿画出的蚂蚁的“家”实际上就是人类现代化生活的翻版的,这样的绘画活动只能再现人类的某种生活,根本没有发挥幼儿丰富、奇异的想象力。
  分析其中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方面,教师习惯于以成人思维为主导,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拥有自主判断的权利,而教师往往忘记了这一点,设计活动时预先就替幼儿进行了判断,这种判断的基础是成人的逻辑和价值观,不能反映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对儿童能力缺乏信心,以为给予更多的具体的信息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幼儿。教师对资源的选取标准实际上代表着成人的标准,并不一定适合幼儿的标准;教师依此法选择的资源越多,实际上给予幼儿的限制也越多。
  无论是有意或是无意,教育者的行为都包含着其特定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又必然对受教育者产生一定影响。虽然这种影响的机制是复杂的,其结果也是难以预料的,但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理想,教育者至少有一点可为之处:时刻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来审视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价值观及其对受教育者的可能影响。这种审视要求教育者胸怀打破先入为主的思维惯性的勇气,要求教育者怀着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来体察儿童的特点和真实需求,要求教育者具有敢于追求真善美的理想,要求教育者具有锲而不舍的信念。惟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审视,教育者才能将美好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才能实现教育者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