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炮仗是一项深受幼儿喜爱的传统活动,它巧妙地用集体合作走螺旋线的方式来表现炮仗的外形特点。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以体育游戏的方式和幼儿共同玩。尽管在“卷”的过程中教师会不停地发出语言提示:“手拉好,一个跟着一个,卷紧一点。”但随着炮仗越卷越大,幼儿的情绪会越来越高涨,螺旋队形也就很容易出现拥挤、碰撞、队形散乱的现象。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只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参与游戏,而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游戏是靠大家的合作来进行的。
歌曲“卷炮仗”是一首节奏平稳、结构工整的游戏歌,歌词明确、动作参与性强,非常适合幼儿边唱边玩。因此,我们尝试把体育活动与音乐活动有机结合,设计大班综合活动:卷炮仗。在设计这个活动时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变以往体育活动中已经出现的幼儿因不理解螺旋队形而盲目跟从的现象,启发幼儿通过探索先理解螺旋线的原理,在理解螺旋线原理的前提下再学习用动作表现螺旋线。活动的最终落脚点由体育活动变成音乐活动。基于对幼儿已有经验的了解,我们预测幼儿的学习困难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理解螺旋线的特征;二是在理解音乐特点的前提下,用卷炮仗动作表现音乐。如何突破这两个挑战,是我们活动设计的关键。经过反复思考,我们把活动设计为科学、艺术综合活动,幼儿的学习方式定位为探索——迁移——创造。
二、活动过程
(一) 科学活动:探索螺旋线的行进路线
活动一开始,我们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将游戏中的高潮部分提前推出,和幼儿共同回忆放鞭炮的情形,并用声音和动作来表现放鞭炮,与幼儿一起玩放鞭炮的游戏。
正当幼儿还沉浸在放鞭炮的兴奋中时,我提出问题:“我这儿有块毛巾,谁能把它卷成一个炮仗?”幼儿显得非常积极:“我来!我来!”一个幼儿很快将毛巾卷成了一个炮仗。
毛巾卷成的炮仗引发了幼儿新的关注,教师趁热打铁,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感受到的螺旋线特点通过个人的平面线条进行表现。“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然后把你看到的炮仗(毛巾卷成的)的侧面线条画在纸上。”
幼儿画线条时出现了两种争议:一种是螺旋线,一种是同心圆。我抽取两张幼儿画的螺旋线和同心圆图形引导幼儿观察。
1.用眼睛寻找不同。
师:请你们看一看这两种线条一样吗?
幼:不一样。
师: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到底什么地方不一样。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这儿有两张很大的图,请大家找一找刚才看到的两种线条。
(幼儿将小图片和教师的大教具对应)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这两种线条有什么不一样?哪一种是刚才看到的线条呢?
幼1:一种线条是一圈一圈的,另一种是绕绕的。
幼2:这种是断开的,这种是连起来的。
2.边画边感受两种线的不同。
师:请你们画一画,感觉一下这两种线条有什么不一样?
(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来用手指临摹画)
师:请你说一说,你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幼:这种线条是连在一起一绕一绕的,另一种是画完一圈又画一圈。
师:(教师指螺旋线)这种线条是用一笔就能画出来还是要画好几笔?
幼:一笔就能画出来。
师:(教师指同心圆)那这种线条呢?
幼1:要画好几笔。
幼2:要五笔才能画出来。
师:请你们把手伸出来,我们一起来画一画,感觉一下。
(教师带领幼儿共同用手随大教具空画线条,感觉区别)
3.将螺旋线和同心圆教具拆开,比较其不同。
师:如果我们把这两种线条从板上拆下来,你们猜它们会一样吗?
幼:可能不一样。
师:好,请两个小朋友把线条拆下来比一比。
(幼儿拆,教师将拆下来的线条分别拿在两只手上)你们看,有什么不一样?
幼1:这个是一根线。
幼2:这个是连在一起的一根线。
幼3:这个是好几个圆圈。
4.讨论、总结螺旋线的主要特征。
师:小朋友都发现了,这种线条是一根线,有头有尾;而另一种线条是一个一个的圆圈,有好几个。其实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你们知道这种线条叫什么名字吗?(教师指螺旋线)
幼1:卷卷线。
幼2:绕绕线。
师:其实它的名字叫螺旋线。我们刚才卷炮仗的线条就是这种螺旋线。那另一种线叫什么名字呢?(教师再次强调)
幼:叫“呼啦圈线”。
师:好,我们暂时就叫它“呼啦圈线”。
这样,通过不断地观察、猜测、操作、寻找,幼儿运用多通道感知、比较了螺旋线和同心圆的区别,进一步细致地感受了螺旋线的主要特点,并明确了卷炮仗的线就是螺旋线。在教师的小结中,幼儿知道了螺旋线的名称,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另外那种看似相近其实不同的线取名为“呼啦圈线”。教师变魔术似地拿出了生活中的许多物品的图片,请幼儿区分并按标记摆放。竞赛的形式又一次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要求参加游戏……就这样,在看、画、说等多通道的感知操作中,幼儿理解了卷炮仗中螺旋线的主要特征,为下一步的动作探索奠定了基础。
(二) 音乐活动:用动作表现卷炮仗
1.将卷炮仗通过他人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在幼儿充分感知理解了螺旋线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引导幼儿迁移刚刚获得的经验,玩卷炮仗的游戏。教师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谁能把我的另一只手臂卷成炮仗?”果然,前期科学探索的铺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名幼儿很有兴致地抓住教师伸出的那只手臂的手向里卷,一直卷到了肩膀处。“谁能把我的一只手臂卷成炮仗?”“谁能把我的两只手臂卷成炮仗?”不断变化的问题吸引了幼儿的积极参与,看来他们已能迁移科学活动中对平面螺旋线的认知,很顺利地在尝试用身体动作进行表现。
2.将卷炮仗通过小组的队形变化表现出来。
师:你们能不能通过队形卷炮仗?
幼:能!
师:好,现在小朋友8个人一组,手拉着手试试看,能不能卷成炮仗?(在小组协商卷炮仗的整个过程,歌曲“卷炮仗”音乐始终伴随在幼儿的耳边)好,现在请每一组将炮仗卷给大家看。
分组轮流展示的机会让幼儿跃跃欲试,观摩与讨论的过程让他们明确了自己小组在卷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不断的质疑和解答中,幼儿又一次积累了卷炮仗的经验。
3.将卷炮仗通过集体的队形变化并伴随音乐表现出来。
用卷炮仗动作和音乐来玩游戏,是这个活动对幼儿的最高挑战。为了让幼儿明确玩游戏时的音乐,我们将刚刚一直作为背景的音乐介绍给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随着音乐,感受音乐的基本结构和节奏。音乐旋律节奏平稳,行进感强,幼儿很快便把握住了旋律的基本节奏。然后,教师向幼儿提出了最后的挑战:现在我们站起来一起来玩卷炮仗的游戏。为了让幼儿有一个逐步熟悉音乐的过程,教师先开始一边唱歌一边和幼儿玩。基本熟悉后,随着钢琴伴奏,教师带领幼儿又一步一步地卷成了一个紧紧的大炮仗。紧接着,教师又提出了更有趣的问题:
师:谁能说说我们在卷炮仗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幼儿重复歌词)
幼1:要一个跟着一个走。
幼2:不能挤。
幼3:手不能松,要不炮仗就散了。
幼4:要慢慢卷,不能太快。
师:对,你们说得都很好,卷炮仗的时候要一个跟紧一个走,手不能松开。我们再试一次好吗?
教师范唱了一遍歌曲,并在唱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了能指导螺旋线卷法的歌词,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关注自我学习的目的性,明确学习的指向和任务,提出要求后立刻反问。
教师与幼儿一边唱歌一边玩游戏。他们先随着歌声卷(走螺旋队形)——点放(指定的人做点放炮仗的动作并模仿发出导火索燃烧的声音)——炮仗爆炸(全体跳起并发出爆炸声)——纸片飞散四处飘落(全体模仿纸片飞舞的样子“飞”回到座位)。游戏进行得很顺利,幼儿积极要求做卷炮仗和点炮仗的带头人,大家又反复进行了游戏。
三、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突破了计划中我们预测的困难,在理解螺旋线特征的基础上,幼儿能够逐步完成卷炮仗的动作表现。
如果说传统的单一的体育活动或音乐活动只是带给幼儿浅层的感官愉悦的话,那么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却是让幼儿的愉悦带有一定的理性指导成分,即理解了卷炮仗游戏的真正玩法。正是在科学活动中对螺旋线的探索,才使得艺术活动中的卷炮仗游戏玩得更加丰富精彩。在教师的引领下,幼儿围绕螺旋线这个线索,在探究中游戏,在游戏中探究,凸显出科学与艺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魅力。
活动点评
领域间的综合是一个世界性教育难题,要想达到解剖学、遗传学、血液学融合成“生物学”这样一种学科间的综合境界,这是科学家而不是教育工作者能完成的。教育工作者能做到的是尽可能回避领域间内容的表面拼凑,达到领域间的某种有机联系。这种有机联系具有以下特征:①不以牺牲领域本身的深度为代价;②不仅既是教育活动内容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认识发展的需要;③既能激发幼儿兴趣.又能提升教学效果。虽然领域间的综合方式有很多,但是只要综合是合理的、有机的.就一定会显现出这些特征。大班综合活动卷炮仗无论是科学认识还是音乐动作表现,都是在领域自身的认识规范内展开,执教教师充分意识到了科学认识与艺术认识的不同特点。先认识螺旋线的原理再进行“卷炮仗”动作表现,这种让科学与艺术的对话并非是教师的刻意安排,正如“活动背景”部分介绍的是从以往的体育活动经验中发现幼儿有理解螺旋线特征的需要。应该说,这个案例基本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综合的有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