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如何更好地关心刚入园的外地儿童

案例背景:

    新学期开始,我们中班来了好几位新小朋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何仪。记得,他刚被爸妈从老家接过来时,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说,而我也听不懂他的云南话呀。幸亏他能听懂普通话,我们之间还可以交流。一段时间接触下来,我才知道他是个非常顽皮的孩子。他总是不听老师的话,集体活动时他会随意的走来走去,甚至跑到室外面去玩,老师叫他,也不理不睬,继续玩自己的。有时还会撒野动手打其他小朋友。当时我想:何仪毕竟出生在云南山乡,到这里后一下子都不能适应,再加上他还不会说普通话,与同伴和老师缺少语言交流。但我相信,经过我们老师和小朋友的一起努力,何仪一定会融入到我们这个集体中来的,一些坏习惯会慢慢改掉的,普通话也会学会说的。

    案例描述:

    场景一:上语言课,其他孩子都很安静的坐在自己的小凳子上,认真的听我讲故事,当我扫视全体小朋友时发现何仪又不见了。我马上去室外找,只见他一个人在玩滑滑梯,而且玩的很开心。我想,他也许对这个故事不感兴趣,所以就跑出来玩了。我很快的走到他身边,温和的对他说:“何仪啊,等老师给小朋友讲完这个故事,我们一起到这里玩,现在你和老师一起进去,好吗?”只见何仪笑了笑,就顺从地滑梯上下来,我牵起他的小手进了活动室——这是何仪来幼儿园之后,我见到的发自内心的第一次笑。

    场景二:上手工课,我请小组长分好手工纸和剪刀,开始剪纸。突然,有一位小朋友举手说:“老师,何仪把我的手工纸剪破了,我去拿,他还要打我。”只见何仪已经低下了头,我马上跟其他小朋友说:“你们看,他已经知道错了,以后不会这样做了。”接着我又拿了一张新的手工纸给那个小朋友。然后走到何仪身边,蹲下来轻声问他:“何仪,你为什么要剪破别人的手工纸啊?”他看了看我,支支吾吾的说:“老师,我要剪很多的手工。”说完又开始剪了。我鼓励他“好的。”可以看出,何仪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是很认真很好学。

    案例分析:

    因为何仪老家在云南,在他出生后不久,他的爸爸妈妈就来到千里之外的余姚打工。他从小就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直到今年六岁了才被爸妈接到这里生活。从小养成的散漫、不服管的行为习惯一时难以改变。他对周围的人,甚至是自己的爸妈都是很陌生的,缺少安全感。又因为何仪一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平时说的都是家乡话,来到余姚后,环境变了,语言不同了,接触到的都是普通话,尽管自己能听懂一些普通话,但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是很欠缺,所以就无法跟其他小朋友做到很好的交流。

    采取措施:

    1.老师跟孩子好好沟通。虽然何仪平时很爱玩,不那么爱听老师的话,虽然老师严厉批评他收效不大,但他内心还是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护和集体的温暖。因此如果用温和的方式,耐心地与孩子交流,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每次有时间时我都会找他聊聊,听听他的想法,并一次次教他怎么和小朋友相处……
 
    2.多一点家园沟通。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需要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何仪在幼儿园逐渐与小朋友相处融洽起来,若不及时在家加以巩固,将会前功尽弃。所以我常常和他家长交流、沟通,在园经常鼓励、表扬何仪。更多的和孩子在情感上的交流,使他知道怎样和别人和睦相处。同时要求家长用普通话和孩子交流,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家园齐心协力,孩子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经过这段时间的教育引导,我发现何仪跟刚来幼儿园时的表现有了很大的进步。集体活动是再也不会跑出去玩了;与小朋友的语言交流也多了;也极少有小朋友告他的状了……看到这些我由衷的感到高兴。他的妈妈拉着我的手说:“卢老师,我儿子改变的这么快,多亏有你这样的好老师,谢谢你们了!”

    俗话说得好:“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何让孩子从“不懂”到“懂”,关键在于是否“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关爱孩子。”让我们更好地去关心外地的儿童,让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声明:学前谷-中国婴幼儿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来源: http://www.baby-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