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浅议幼儿性别教育的新型模式及实施

    论文摘要:新型幼儿性别教育应树立双性化教育观,构建一个新型的幼儿性别教育模式,形成一个由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共同构成的完整的性别教育体系,从而为培养兼具两性品质、和谐发展的未来人才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男女生来有别,这是一个无可非议的人类共识。所谓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而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个性特征方面予以的归纳和总结。可以说,从孩子一出生起,父母就开始按照公认的理想性别角色来塑造着他们。然而,这种维持了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性别教育模式是否就是正确的呢?我们究竟应该为幼儿建立一个怎样的性别教育体系,从而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等的发展机会,培养出兼具两性品质、和谐发展的未来人才呢?
  一、传统幼儿性别教育的弊端
  我们都知道,男女最大的差异来自生理方面,因此,传统的幼儿性别教育是建立在介绍生理差异、渗透传统性观念的基础上的。主要内容包括: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认识男孩和女孩在体貌上的不同;教育孩子“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正是在这种教育下,幼儿完成了其性别化的过程。
  传统的性别教育在使幼儿获得正确的性别角色方面的确是必不可缺的,然而,它往往也给不同性别的孩子贴上了标签,例如,父母在为孩子购买玩具时,总是不自觉地为女孩买娃娃,为男孩买手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也总是男孩就要勇敢坚强,女孩就要温柔文静等信息。这种固定化的性别教育从家庭、幼儿园到社会大环境都无时无刻地存在着。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是强加于他们的社会期待,如童话中处于弱势的总是女孩,而男孩则总是扮演英雄的角色,等等,这无疑使男女幼儿在能力的发展上产生了不平衡。
  以上事例无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要做的是,除了给孩子正确的性别认识外,更要让孩子认识到,性别虽然是有差异的,但却没有好坏之分,它并不能决定一个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其实,只要孩子愿意,让男孩玩玩娃娃,让女孩摸摸手枪又有何不可呢?男孩为什么就不能在伤心时掉眼泪,女孩又为什么不能蹦蹦跳跳呢?我们不能让生理的差异束缚了每个孩子的成长,而应该给男女幼儿公平的机会,让他们经历丰富的体验,让所有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二、树立双性化教育观,建构新型幼儿性别教育体系
  1、开展新型幼儿性别教育的意义及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认识到,树立现代幼儿性别教育观,重构现代幼儿性别教育体系应该是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了。
  新型幼儿性别教育就是要通过创建性别平等教育的氛围,冲破传统性别壁垒,引导幼儿初步形成现代性别意识,从而发展良好个性品质。
  新型幼儿性别教育应比传统性别教育来得更加开放,更加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个人的发展,从而完成性别定型化教育到双性化教育的跨越。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性别教育培养出兼具两性优点的儿童,从而使幼儿在今后的成长过程和社会生活中,具备更加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2、现代幼儿性别教育新模式——双性化教育
  在现代社会,男女性的差距应该逐步缩小,男性也需要有女性的细心温柔一面,而女性也不乏男性的坚强独立。这也为我们的幼儿性别教育指明了道路,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既要鼓励男孩的阳刚,又要培养他们刚中带柔,而女孩则应柔中见刚。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寻找和创造“双性化教育”的时机,从而塑造幼儿的完善人格。
  三、幼儿双性化教育的实践
  1、家庭中的双性化教育
  家庭双性化教育的关键是改变教养方式的差别,对孩子进行方式一致的性别教育。
  首先,父母要克服自身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不要对幼儿过分强化性别角色,而要为孩子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孩子喜欢并愿意尝试,只要没有危险和害处,父母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以性别为由阻碍他们的积极探索,如鼓励孩子玩异性特点明显的玩具和游戏。父母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孩子,如不要过分保护女孩,也不要过分压抑男孩情感的宣泄。同时要保持一致的要求和评价,既要培养女孩的勇敢果断,又要培养男孩的细致耐心。
  其次,要为孩子建立一个两性平等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建立新的相互作用模式。要改变传统的父亲养家糊口,母亲只能照顾家庭的观念,就要使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趋于平等,角色趋于相似。父母既要履行自身性别角色的职责,又要避免典型女性化或男性化的倾向。父亲在工作之余,也要为母亲分担家务,抚养孩子,与孩子游戏,指导孩子学习,成为孩子的“偶像”和榜样,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善良友好的处世心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智力和道德环境。而母亲也要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和思想。只有如此平等宽松的氛围,才能为孩子的双性化教育提供有利的家庭条件。
  再次,要帮助孩子客观分析传统性别角色观,让孩子认识和接受自身性别的优缺点,让孩子了解现代社会对双性化角色的要求,帮助孩子超越自身性别的局限。
  家庭是幼儿双性化教育最直接且针对性最强的环节,在家庭中进行有意识的双性化教育,不仅对幼儿个体成长有利,更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2、幼儿园中的双性化教育
  幼儿园是幼儿接触社会的第一站,因此也是幼儿接受双性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了解男女幼儿差异的表现及原因,了解教育活动中的性别角色特点,自觉反思师幼交往中的性别偏差,主动消除性别刻板认识和行为。
  其次,教师要在日常教育行为中有意识地进行双性化教育。要谨慎选择幼儿教材和读物,尽量选择一些反映性别角色多样化的材料。要精心设计游戏,注意游戏材料的投放,材料不要有过多的性别化特征,如服务员的头巾不要都是鲜艳的花布,避免给幼儿带来性别角色上潜意识的影响。同时,还要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允许幼儿自由表现与传统性别角色相异的行为,指导男女幼儿之间的交流和交往,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性别的合作活动,如让男孩也参与到“娃娃家”中去照顾“娃娃”,女孩也可以拿手枪开汽车,让不同性别的幼儿在共同的游戏中,相互了解,取长补短,从而促进其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健康发展。总之,教师既要做到因性施教,又不能因性别而有所不同。
  再次,由于目前我国幼儿园中以女教师为主,因此,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多是接受一些符合女性特点的影响。虽然,女教师的体贴细心让幼儿感受到母亲般的呵护,但女性教师也往往容易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及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来对待不同性别儿童,如:女教师倾向于奖励整洁和顺从的儿童,抑制攻击性强的儿童,从而可能造成男孩对幼儿园的不适应和逃避。因此,女教师应使自己不断向着心理双性化努力,而幼儿园管理者则应引进男幼教,平衡教师队伍性别结构,让幼儿接受兼具男性与女性特质的教育和影响。
  最后,还要提到的是,幼儿园必须加强家园联系和协作,指导父母进行家园一致的双性化教育,共同促进幼儿性别认知的健康发展。
  3、社会传媒中的双性化教育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各种媒介上,我们看到的女性多被刻画成温柔、软弱、羞涩的,是被帮助、被伤害的一方,而男性则多勇敢有力,是助人的、强悍的一方。传统观念影响下的传媒在无形之中会扩大幼儿对于两性角色认识的偏差。因此,我们应呼吁大众传媒,尤其是针对幼儿受众的媒体,在宣传时更多注意两性的共同点,让幼儿意识到男性和女性一样伟大,一样具有创造成功的能力。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幼儿时期对儿童进行双性化教育,将会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那么,就让我们在共同的努力中期待人类和谐之音的早日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