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一
大一班里,明明告诉老师:“我已经拼好图,我想去画画,可以吗?”老师看到图画区地方小,而包装角还有空间,就指着包装角对明明说:“你别画画了,到那儿去吧!”明明为难地说:“我不会。”老师说:“不会可以让其他小朋友教你呀!”说着就拉明明到包装角,旁边的小朋友对明明说:“我教你吧。”但这时老师却迅速拿出包装纸教明明,刚开始纸太小包不了,老师立即换了一张大纸,裁剪好后告诉明明如何包装,然后就走开了。明明开始用老师裁好的纸按老师所说的方法包了起来。
镜头二
大二班里,亮亮一次又一次地让小汽车在长短不一的滑道上滑行,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细心的老师走了过去,亮亮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为什么小汽车在长滑道上比在短滑道上滑行速度快?”老师笑眯眯地鼓励他:“你再试一试。”于是,亮亮又让两辆小汽车同时滑行,结果两辆小汽车跑的速度一样快,亮亮百思不得其解。这时,老师问他:“和刚才的结果不一样,怎么回事呢?”亮亮似有所悟:“大概是因为短滑道是斜的,长滑道是平的吧?”(其实两个滑道坡度相同)老师不慌不忙地鼓励他:“你可以再多试几次,并记录滑道的位置和结果,然后再动动脑筋想一想。”说完就走开了。
比较以上两个镜头,我们可以看到镜头二里的教师做得比较好,她适时地介入并鼓励和引导亮亮不断探索和思考,而镜头一里的教师随意安排明明到他并不愿意去的包装角,包办了许多本该留给明明自己探索或让幼儿相互交流解决的事情。我们可以想象明明并未进行真正的自主探索活动,他只是在机械地重复教师的包装动作。
在幼儿园区角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幼儿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从显性的主导地位退至适时、适当的隐性的引导地位。为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支持幼儿主动探索
区角活动氛围宽松,形式多样,幼儿可自由选择玩什么和怎么玩,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获得经验,体验成功和愉悦,因此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意愿,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幼儿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幼儿不是被动的受教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幼儿正是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在区角活动中,教师不应当像镜头一中的教师那样充当答案的提供者,而应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和鼓励者,采取设疑、提建议等灵活隐性的方式支持幼儿的活动,给幼儿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2.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
新奇的区角活动材料固然对幼儿有强烈的吸引力,但要保持和推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教师还要做许多工作。那种认为区角活动中教师可以“轻松”“解放”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区角活动更需要教师的观察、指导。蒙台梭利曾对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作过精辟论述,她指出惟有通过观察、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配合幼儿的成长需要。因此,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站在幼儿背后的慈爱、沉静的观察者,真正从观察中获取准确的信息。为使观察科学有效,可采用观察记录表,以便为指导幼儿作好充分准备。当然,教师的指导要掌握好“度”的问题,镜头一里教师的做法就过“度”了,不利于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适时的指导应在幼儿到困难,希望得到成人支持、帮助时进行,教师要善于等待,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和探索。
3.增进幼儿间的相互交流
幼儿彼此间地位平等,他们可以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幼儿既放松,又保持了独立性,这是教师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它不仅对幼儿区角活动有一定的支持作用,而且还拓展了幼儿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学会相互协调和帮助。因此,幼儿间的合作与交流是非常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指导时应捕捉良好时机,促进幼儿互动。镜头一里的幼儿也曾产生过互动的愿望,遗憾的是被教师忽略了,由此幼儿间失去了一次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教师应做有心人,积极推动幼儿间的相互交流,引导幼儿自立学习。